欢迎来到育婴在线百科小知识。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 > 幼儿教育

孩子爱动手打人?巧妙化解冲突从了解这5个小秘密开始!

【摘要】我家宝贝两岁了,最近变得喜欢动手打人,让我十分焦虑。昨天在小区里和别的娃一起玩,她无缘无故地上去给别的小朋友一巴掌,惹得别人家孩子哇哇大哭,我只能赶紧上前道歉并带孩子离开。

每次宝贝打人,我都会给她讲道理,甚至还狠狠打过她的手心,可是下次出去,这毛病又犯了,要怎么教育她不要打人呢?

——妍妍妈妈的留言

研究表明:3岁时爱打架的孩子,5岁时仍然爱打架;6至10岁时攻击性强的孩子,10至14岁时打架、戏弄别人、与同伴争斗的倾向性都会更明显。也就是说,孩子在幼年时所表现出的“攻击性”强弱,影响到他们未来的人际关系质量。

相信没有家长希望自家的孩子是攻击性强的“坏小孩”,那么孩子打人真的是因为“坏”吗?

1吸引注意力

年幼的孩子还没学会正确的情感表达方式,他们并未意识到自己的“打人”行为会给对方造成伤害,而单纯地把这种行为当成“打招呼”的方式。比如,一个孩子见到另一个孩子后很激动,然后打了他,那么孩子可能只是单纯因为喜欢对方,于是希望用“打”的动作来吸引对方的注意力。

2发泄不满情绪

孩子由于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在感到不舒服,或者自己的想法不被理解、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往往不知如何与对方进行沟通,情急之下“打人”便成为他们最方便、最快捷地表达自我不满或者不适的外交手段。

3对物权的保护

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孩子抢夺玩具时,可能一个孩子正在玩,另一个孩子也想玩,就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这是因为两岁左右的孩子,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当自己的物品或游戏场地被“侵犯”时,他们会出于本能地动手争夺,以解除威胁或捍卫权益。

4安全感不足

生活环境的改变、抚养人的更换,或者其它导致孩子安全感缺失的情况,也容易使孩子产生攻击性行为倾向。因为安全感的不足,会让孩子内心感到焦虑、担忧,甚至烦躁。当孩子长时间处于这种负面情绪状态时,即便平时不打人的孩子也可能会出现打人的行为。

5模仿不良行为

孩子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如果家长时常动用武力打孩子,孩子理所当然会认定这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同时随着孩子社交范围的扩大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他们也容易从其他同龄孩子或一些动画以及影视作品的不良示范中习得和强化“打人”行为。

了解孩子动手打人背后的小秘密后,各位家长一定要记住,孩子的“打人”行为,和成人世界中以伤害他人为目的的攻击性行为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是孩子社交能力发展进程中的一个过渡期,并且是可控的。

面对孩子的打人行为,各位家长千万不要一味批评压制,而是要在生活中巧妙引导,帮孩子学会控制。那么到底要如何做?希望下面几条小建议可以帮到大家!

1.帮孩子理解自己的行为

父母要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同理心,让他们学会理解他人的感受,这样孩子才会渐渐明白自己的“打人”行为会给他人带来伤害。父母还应有意识地教孩子如何正确地表达友好。比如,有朋友到家里玩,父母可以教孩子一边轻轻挥手一边打招呼,这个示范过程其实就是在教孩子,当他们的语言能力还不完善,但又想表达时,怎样的动作才是正确的。

2.“冷处理”胜过“以暴制暴”

对孩子的不良举动,弄清原因后,要尽可能平静温和地对待。在孩子情绪激动时,父母不必急着和孩子讲道理,更不要动用武力解决,而是可以进行几分钟的“冷处理”,用你的缄默传递给孩子一个信息:“打人是不对的,所以我不理你。”等孩子心情平静后,再帮孩子梳理情绪,教孩子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当,并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去道歉。

3.“隔离”生活中的暴力镜头

避免不良示范给孩子带来的恶劣影响也是预防孩子攻击性行为的有效办法。父母之间应尽可能减少冲突,为孩子提供温馨、幸福的家庭氛围。同时,在孩子还不能明辨是非时,负责任的家长一定要让孩子远离充斥暴力元素的影视、游戏、动画、漫画等作品,并慎重选择适合孩子看的绘本和动画片,努力为孩子打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

小编说

各位家长们,请不要再随便给孩子扣上“坏孩子”、“臭脾气”、“爱打人”的帽子,因为他们只是还没学会正确的表达方式而已。“欺负别人”只是孩子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过渡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段,只要父母引导得当,孩子就能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并理解正确的人际交往原则!在孩子的成长路上,愿我们多些理解与耐心,让孩子更从容地抵达属于自己的人生轨道。

标签: 亲子教育 教育方法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