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家长忧虑孩子写作业的时候总是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想知道“专注力到底能不能训练?”也有的家长表示困惑:“幼儿园老师反映我家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可是他在家看电视、玩iPAD的时候,一坐俩小时很专注啊,这专注力也没问题啊?”
到底什么是“专注力”?
专注力(或者说注意力)就像一个门户,决定了哪些信息能进入我们的大脑,能够被维持、加工,整合到我们的学习体系中。因此,专注力是我们学习的重要基础,与孩子的学习成绩、成人的工作绩效都密切相关。
常爸:我们常说要提高孩子的专注力,到底什么是“专注力”?有没有测量的指标呢?
宋海荣博士:当我们谈论孩子的专注力时,我们其实就是在讲他们的“注意力”,具体有五个侧面,即注意力的持久性、集中性、转移、分配和广度。下面具体来说一说:
第一是注意力的持久性,也就是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件事情上的时间的长短。比如写作业不走神能一口气坚持15分钟等等;
第二是注意力的集中性,就是能否快速地进入状态,把注意力调整到高度集中的状态;
第三是注意力的转移,是指能否主动地将注意力从一个对象调整到另一个对象。比如有些孩子玩一个玩具的时候比较专注,但换到另一个玩具上就非常抗拒;或者上课铃声响以后,孩子回到教室里,还在一直想着刚才在操场上玩了什么,需要十分钟才能转移过来。注意力转移的速度,是我们思维灵活性的一个很好的体现,也是我们能够快速加工我们所需要的信息、作出结论和判断的基本保证。
第四是注意力的分配,是指的把注意力高效地分配到多个事情上。比如边听音乐边烧饭,边骑车边说话,孩子上课的时候边听边记笔记。注意的有效分配要求大脑在进行某些信息处理的时候能够达到一种自动化的状态,这样便可“一心二用”。
第五是注意力的广度,是指一瞬间能注意到的信息量。比如在一秒钟之内,一般人能注意到4-6个相互间有联系的字母,5-7个相互间没有联系的数字等等。这一点平时提的并不多,不同人之间的差异也并不大。
常爸:这5个不同的侧面,对于不同的孩子来说,应该是各有所长的吧?
宋海荣:是的,家长们要认真观察孩子,结合自己家孩子的表现具体分析,哪一项是强项,哪一项是弱项。同时,家长也可以带孩子到专业机构进行正规的专注力测试。
常爸:这个是可以通过测试来进行量化的吗?家长怎么知道自己的孩子哪方面不好?
宋海荣:目前专注力方面的科学测量工具并不多。我个人强烈推荐由国际著名测评机构Pearson 出版的《儿童日常专注力测试》。整套测试工具是由英国的神经科学家和心理学家共同编制的,包括9项分测验,主要评估上面所说的注意力的前四个侧面。每项分测验会涉及完成一些和专注力相关的小任务,比如让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快速找出某种图形等等。这种测试方式相对于对父母进行问卷调查来说,消除了语言发展程度、文化差异等方面的误差,更为科学有效和可靠。
测试结果的呈现非常直观,孩子在每一项测验上的结果是以百分比的形式呈现,例如一个8岁的女孩在注意力的持久性上得分是85%,说明在所有8岁的女孩的群体中,她的持久注意力优于85%的孩子。
如果有的家长觉得自己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但又不知道具体问题出现在哪里,建议到专业机构进行科学的测评,从而对孩子的专注力情况有一个具体全面的了解,之后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相应的训练。
“专注力”的好坏是由什么决定的?
常爸:为什么不同的孩子专注力的表现各不相同?是由什么决定的?
宋海荣:一般来说,专注力是与孩子的大脑和神经系统发育密切相关的。
上面这张图来自台湾的《教育心理学报》,图上所有有名字的脑区,都要参与到注意力系统当中。不同的专注力功能对应着不同的脑区。
神经系统发育的成熟程度,会影响到孩子的专注力表现。例如前额叶,主要负责计划、组织、抑制冲动,它的发育成熟非常晚,通常要到25岁才能完全成熟。
常爸: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越年幼的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越短?
宋海荣:是的,年龄是影响孩子专注力表现的一个重要因素。除了年龄,后天的一些因素也会引发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从而导致专注力的问题。比如疾病、药物的滥用、神经损伤等等。
常爸:除了病理上的因素之外,还有哪些外在的因素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专注力好坏?
宋海荣:最突出的可能就是家庭教养的问题,比如家长过多的对孩子进行干扰,影响到孩子的高效持久专注力的形成。
比如现在有的家长,会对孩子过分的关心和保护。孩子本来玩一个玩具正专心,大人没事就过去问“你在玩什么啊?”“要不要帮你啊?”“咱们一起玩吧?”这种不断的干扰很难让孩子养成专注的习惯。他自己慢慢会形成这种思维定式,就是做一件事情,不一会儿就要去喝点水,不一会儿又要去个厕所等等。
另一个因素就是和孩子的气质类型以及心理状态有关。比如有的孩子很容易焦虑,做事患得患失,从而无法很好的专注在正在进行的事情上。另外,如果孩子经常被老师家长批评,心理压力过大,或者面临重大变故情绪不好,也会容易注意力涣散,比如听课的时候,总是担心被老师提问,孩子便无法很好的专注在老师的授课内容上。
家庭教育中,应该怎样保护和锻炼孩子的专注力?
一对一互动以及适量的体育运动会有有助于孩子专注力的培养。同时,在孩子两岁之前尽量少接触电子产品,这容易造成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常爸:很多家长都会说,为什么孩子一玩游戏、看电视就容易集中注意力,一学习就不行呢?
宋海荣:这一方面跟孩子的兴趣有关,另一方面涉及到主动注意和被动注意的发展。
主动注意是需要付出意志力去控制的注意力;而在生活当中,如果突然有一声巨响,我们都会转头,被这种新异的、强烈的刺激所吸引,这叫做被动注意。
电视、游戏的声光感官刺激比较多,孩子不需要付出努力去关注,在被动注意的状态下,孩子就能够专注了。相比之下,课堂学习显然是低刺激的,甚至是无聊的,这就要求孩子必须有很强的主动注意的能力。
需要强调的是,一般来讲,如果孩子在幼小的时候被动注意被过度开发,势必会在时间和大脑资源上对主动注意能力的发育形成争夺,从而影响到主动注意能力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经常看到有的孩子,玩游戏的时候全神贯注,但是学习的时候却没精打采的。
因此,孩子小的时候,起码头两年里,不要过多接触电子类产品,以免造成日后学习上不能集中注意力的问题。
常爸:原来如此!除了您前面提到的,家长不要对孩子过度干扰、不要看太多电视之外,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还可以怎样努力,来提高孩子的专注力?
宋海荣:我能想到的有两个吧:
一是家长可以多和孩子进行一对一的互动,形成共同注意力(joint attention)。这从婴儿时期就可以开始做了。比如妈妈给孩子指:“你看,树上有只鸟。”,然后孩子随着妈妈的手指方向去关注这只鸟。这样做不但有利于孩子语言的发展,还能帮助孩子在跟随妈妈一起聚焦在“树上的鸟”来发展集中注意的能力;或者家长和孩子一起津津有味地读绘本、玩乐高。在家长的引导下,孩子比较容易维持一个持久的注意力。长期进行这种训练,有利于孩子专注力的提高。
二是多进行体育运动。运动其实是一项很好的感知觉统合训练。小的孩子,他的听觉、视觉、躯体感觉等信息,常常没办法很好的在大脑中统合在一起,比如有的孩子会经常莫名其妙的摔跤。这也对应了某些脑区发育的一种不成熟的现象。经常进行体育运动,可以帮助训练肢体的平衡和协调性,使各项感知觉信息很好的整合在一起,对孩子的认知能力、记忆力和专注力都会有好处。
专注力是可以训练的吗?
孩子专注力方面的问题并不一定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好。所以,家长们需要尽早对孩子的专注力进行干预,不但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专注力的培养,还可以在科学系统的指导下进行训练。
常爸:一般我们说上课或者写作业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比较多,这好像是很多孩子都有的现象,您刚才也提到专注力与年龄有关。那孩子的专注力需要训练吗?
宋海荣: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多,首先要看是不是属于病理性的,常见的就是“多动症”,又叫“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如果疑似多动症,一定要尽早去专业机构诊断和治疗。
多动症在中国的发病率大致在5.7%,另外还有很多正常的孩子,只是表现出了专注方面的问题,不构成临床意义上的多动症。可是这些问题的存在,最突出的危害可能就是影响孩子的学业,包括学习能力弱、知识点无法形成体系等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在1994年前后,将专注力问题列为造成全球儿童学习障碍的首要因素。
可更重要的是,孩子专注力方面的问题,并不一定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迎刃而解。相反,有些比较严重的问题,如果得不到早期干预便会被携带到成年。
图上的数据来自于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研究发现,60%有注意力问题的孩子,到青春期(13-15岁)时,出现了发育型改善。剩下的40%,则会将他们的专注力问题带到成年去,比如出现成年注意力障碍、脾气暴躁、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甚至犯罪倾向(因为这些人群行为比较冲动,容易有反社会的行为)。
其实,即使有60%的孩子在专注力方面的问题到了青春期会有所改善,但是想想,从幼儿到青春期,这十几年的时间,注意力问题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是很大的。所以如果家长真觉得自己的孩子在注意力方面有某种问题,还是应该尽早干预。
常爸:所以,专注力是可以通过训练来提高的?
宋海荣:是的,而且训练专注力是有脑科学的理论依据的。
刚才我们说,专注力的不同功能是由不同的脑区来负责的。在大脑的实际运作中,近千亿个神经元(脑细胞)并不是单独活动的,平均每一个脑细胞都要和一万个左右的脑细胞相联结,形成神经联结,神经联结不断增多,就形成了神经网络。
研究发现,如果孩子能够有目的地、不断重复地进行特定的专注力任务训练,那么对应这些任务的特定专注力神经元之间会产生新的联结,建起新的神经通路,旧的神经联结也会不断加强,最终形成非常顺畅的、自动化的神经通路,大脑就能够学会这种高效、专注所需要的技能,人们就能把这些技能迁移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
常爸:那这种训练是什么样的专注力任务训练呢?现在网络上有不少专注力训练的教程,也有不少机构进行专注力培训,会通过一些“找不同”、呼吸调整或者冥想之类的方式来进行培训,这种训练有效果吗?
宋海荣:你说的这些都属于比较传统的专注力训练方法。比较常见的有通过纸笔、电脑或者其他辅助器械进行的找差异游戏,还有以音乐、呼吸类调整、瑜伽、冥想为手段的放松类训练等等。
应该说,以上这些训练的方法可能会有一定的效果,但存在局限。因为在训练时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效果即使有也很难量化,它的可迁移性也缺乏科学根据的支持。这类训练不一定非要去培训机构进行,在家里自己坚持练习也无妨。
常爸:那目前有没有什么更有效、更能量化的训练方式呢?
宋海荣:那就需要将特定的训练直接作用于大脑,或者更确切地说,作用于神经系统,从而能够改善和加强与专注力相关的大脑功能。如果这些功能能够得到改善,就相当于孩子学到了这种专注的技能,就跟学会骑车游泳一样,以后可以重复有效的使用。
具体来说,采用的技术叫做脑波生物反馈技术。目前,美国心理学会已经指认脑波生物反馈技术为专注力缺陷和多动障碍的有效辅助治疗手段,现在我国很多大学和科研机构也在进行这项技术的研发。我们可以以美国的一款专注力训练产品——Play Attention?为例,看看专注力是怎么被训练的。
上图中,孩子胳膊上戴的仪器叫脑波仪。孩子在进行游戏训练的时候,他的专注力状态会被脑波仪监测和收集,并与电脑中的游戏绑定在一起。孩子通过专注力来控制游戏任务的完成。很专注的时候,游戏就可以进行,一旦专注力有所涣散,游戏就会暂停。然后,孩子可以主动调整,再回到高度专注的状态。在这种专注力可以被监测、可控、看得见摸得着的状态下,经过不断地训练,孩子的大脑潜能是可以得到开发的。
常爸:这种是一项成熟的技术吗?孩子多大的时候可以使用?
宋海荣:脑反馈技术其实在欧美国家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家庭、学校、医院、诊所、还有心理咨询室等,算是非常成熟的技术。
孩子多大使用其实没有太多的局限。年龄小的孩子大脑可塑性更强,效果应该比成人更好。但是孩子小的时候,即使有专注力问题或者多动症的倾向,很多家长也不太能很好的觉察,认为是小孩子的正常表现。美国儿医协会指出,多动症一般要在四五岁能被够准确诊断出来。所以,四五岁开始就可以使用脑反馈技术进行专注力的训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