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育婴在线百科小知识。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 > 幼儿教育

让孩子拥有自控力,教你“自律教育”的最高境界~

【摘要】过去,中国家长们很重视“律”,就是给孩子定规矩、严要求。现在的一些家长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只强调“自”,一味地给孩子自主权和自由,放养,认为只要顺其自然,孩子就会长好。

“自”“律”的真正含义?

过去,中国家长们很重视“律”,就是给孩子定规矩、严要求。现在的一些家长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只强调“自”,一味地给孩子自主权和自由,放养,认为只要顺其自然,孩子就会长好。

这两个极端都很片面。如果只强调“律”,就很容易让孩子不快乐、有逆反心理。同时,由于大人主动、孩子被动,孩子是在大人的监控和管制下去行动,实际上恰恰失去了锻炼自我约束能力的机会。过于强调给孩子自由,结果似乎更糟。美国等西方国家已有类似的教训。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很推崇忍耐、克制这些品质的,能够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欲望,这是古代君子的一大特征。而美国文化则很不同。他们几乎是鼓励冲动、鼓励张扬,鼓励一个人听从自己的直觉、冲动和欲望。

很多人现在想法比较西化,对于孩子也常有类似的看法。有时人们认为,一个能克制冲动的孩子太老成、不像孩子,而那些无所顾忌、行为放肆的孩子反倒被认为是有孩子气,是活泼的、有潜力的。

一些研究表明,自制力比智商更能预测未来的学业表现。智力和自制力都处于平均水平以上的孩子,数学成绩优秀的概率是那些单有高智商孩子的三倍!自律能力、自制力,而不是智商,将决定孩子的学业、乃至他们的一生是否成功与幸福。这些研究提醒了我们,不要矫枉过正,要向传统回归一些,要对自制力和自律重新重视起来。

我们怎样做到自律?

妈妈们都有体会:我们都曾有想买衣服的冲动,有时这种冲动会变得很强,变得不那么理性了。我们是怎样克制消费冲动的呢?女人们想过很多办法,但是怎样都会有波动,有反复。情绪一起伏,买衣服的冲动就高涨起来了。但是,很多妈妈一有了孩子,这种买衣服的冲动一下子就降了很多。我想,这可以很生动地说明,忍耐的力量是有限的,是不可靠的,而自律的动机才是更关键的因素。当我们少买衣服的动机变得足够强大,那么这种克制就变得不难了。

我想,这里面在于我们主观上认为这个控制和忍耐有多大的价值,也就是说,我们自律的动机有多强。内在动机对于提高注意力和自制力至关重要。

要想培养自律,关键是要让孩子自觉地、主动地去克制自己的冲动。当孩子是不依赖大人的监督,自觉地约束自己的时候,他就是在练习自律了。

很多家长看到这里大概会比较犯难:天哪,让小孩自觉地去做他不喜欢做的事情,或是主动地不做他喜欢做的事情?这可能吗?

我想起我女儿的一个小事。

小孩对冷饮都很疯狂。有一次,我拿出一大盒冰激凌给女儿。我在拿出冰激凌之前,先讲点道理,比如太凉了,小胃会冻着会生气了……然后跟她说好,给你吃,前提是你要一小口一小口地吃,并且不能吃太多。最后,你自己结束、自己盖好盖,交给我。如果你能这样吃,那么以后你不提出要求,我都会经常给你。如果不能做到这些,以后就不会吃到冰激凌。她认真地点头同意,满口答应。

开始很惊险。她想多吃,好在冻得很硬,她一次也吃不到多少。我走开,过一会过来提醒她一下。看她吃的差不多了,我趁机又提点别的有趣的事吸引她去做,她很动心,我让她自己把盖子盖上,她很配合,我一边夸她,一边拿起冰激凌迅速逃离现场。她舔着勺有点意犹未尽,但也来不及了。就这样,第一次成功收场了。

后来,有时她没提出要吃,我也在适当的时候主动拿给她。有了信任,她每次都能有所控制,按规定去吃,最后自己收尾。

这个事情里,她的动机在于,能够在未来得到更多吃冰激凌的机会。她也知道一次吃不了太多,相比之下,这个持久的供应就更有价值,所以这个动机够大,值得她去为之约束自己。

而每经历一次这样的有自律体验的小事,孩子的自律能力就会得到一次锻炼。当然这样的训练要在孩子懂事以后进行,对于一岁左右太小的孩子,也不必解释太多,不该做的事情,讲一句道理,平和地把东西拿走或把孩子抱走就行了。

所以,要想让孩子自觉地约束自己,关键是要给他提供对他来讲有意义的动机。我们要懂得什么才是孩子真正在乎的事情,然后想办法,把这个事情和你希望他有的行为捆绑起来,构成因果关系,当然这个关联越自然、越合理越好,最好也能是有建设性的。这样,我们就给他自律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动机。

留意自己的“油罐”

我们当妈的都有这样的体会:一天上班之后,感觉自己的心力都被工作消耗得差不多了,面对孩子,什么理论招数都难以用上,能量匮乏,什么程序也运行不了。我们油罐里的油是怎样漏掉的呢?

研究表明,自律自控是有代价的,它会让人处于一种“自我损耗”的状态。处在这种状态时,你的意志力更薄弱、欲望更强、对事情更容易反应过激。

了解了油罐里的油是怎样消耗掉的,那我们可以怎样做呢?

对于大人来说,假如你有带孩子的重任,那么最好就不要同时节食,或者在班上用完所有耐心。如果不巧的是,你白天不得不持续自控、几近枯竭,那么,先吃块糖、看个笑话、哼哼歌、在外面走走呼吸新鲜空气,或者想办法纵容自己一下,这都能帮你恢复一些能量。

对于孩子,我们可以

把要事排在前面

老话说“一天之计在于晨”,这是有道理的。早晨、上午,这是我们意志力损耗较少的时候,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孩子,我们都要把最重要的事情安排在这时。

不要一次要求太多

我们管教孩子时,要考虑到他的自控力损耗的情况。所以,不要在孩子消耗了大量自控力时对他太苛求。另外,当你对孩子强调这项时,其他方面可以稍有松懈,最终能保持螺旋上升就好。我们不可能要求孩子始终处于高度自控状态,那样他会很累,会更早地把精力消耗完。要把我们的要求用在关键的地方。

安排健康的生活方式

比如,充足的睡眠、身体锻炼、健康的饮食。据说,当美国一家参与实验的劳教所把精制碳水化合物替换成水果、蔬菜和全麦以后,那些劳教少年的暴力行为显著减少。

像训练肌肉那样来提高自控力

自控力虽然是有限的,但是它可以像肌肉一样通过训练来不断增强。自控力强的人,平时消耗的自控力反倒更少,因为他们已经把很多事情变成习惯,发生的自我损耗了已经比较少了。

怎样训练孩子的自控力呢?

用“时空距离法”控制欲望

当孩子不小心撞上诱惑时,在时空上制造一些距离,先让诱惑离远一点、拖延一会。心理学家说,如果你把诱惑放到10分钟以后,那么你的大脑就是在用另一个部分在考虑它,它就属于那个虚无飘渺的未来世界了,这叫“10分钟原则”。

自控力的“全息效应”

自控力有个特点,我给起名叫“全息效应”,就是说,一个人在小事上如果练出了自律,那么他在大事上也有同等的自律水平。心理学家让参与实验的人改变一些小习惯,比如左撇子的人用右手、改变口头语,等等,结果发现这些人在生活中其他方面的自律水平也慢慢提高了,因为他们负责自控的大脑神经得到了锻炼。

所以,我们对孩子可以从小事开始训练,逐渐把一些小的行为变成习惯,变成自动行为,这样慢慢坚持,孩子的自律能力就会像肌肉一样逐渐被训练好,并且也不会觉得太累。

创造好玩的监控方式

各种监控对于保证自律是非常有效的。我们可以帮孩子开发一些孩子喜欢的好玩的监控方式,比如,闹表、日记,或者设计一些像游戏一样的闯关级别。还做过表格来监督习惯,里面列的项目不要太多,越简单越好。有时,我们把孩子好的行为跟别人说,跟老师说,这也是一种正面的监控。

接纳感受、拒绝行动

我们可以教给孩子的一种有效的自控方法就是:接纳感受、拒绝行动。研究表明,接纳感受、承认欲望,这比不承认更有利于自控。告诉孩子:我知道你想吃糖,谁都喜欢吃甜的,大人也喜欢吃甜食,不过我们一天最多只吃两块糖。

跟未来的自己对话

有专家说,人总是对现在的自己更纵容,对待未来的自己,就像对待陌生人一样,会比较苛刻。想象未来的你是否对你现在的行为很满意,你是否对未来的自己很负责。对孩子,经常引领孩子向前看,展望未来的美好,就会给孩子更多动力去做好现在的行为。

补充能量的其他方式

前面说过自控会消耗我们的能量,怎样恢复能量呢?除了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外,我想到了这两点。

一个是“趣味充电法”。我自己的感觉是,趣味可以帮我恢复心力。记得我刚到国外时,生活很紧张压力很大,当时感觉全靠电视上的喜剧《Seinfeld》和《The Simpsons》来补充能量。所以,不论对自己还是对孩子,别忘了用趣味来充电。我每天在微博上写点孩子的小趣事,纯粹就是为了逗大家一笑。如果哪位碰巧看到被萌乐了,也算我日行一善呢。

另一个补充能量恢复心力的方式是利他、助人。这方面还真有研究的结果:考虑别人,会让自制力增强。反之亦然:意志力越强的人,越乐于助人。这跟我们祖先进化的过程有关。自律通向仁慈;助人,可以帮你提高自律,让你变得更强。

结语

自律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整天逼着孩子做这做那,而是行不言之教、无为而治,是我们家长自己安排好自己的生活,用好的习惯去带领孩子。

我们是孩子每天都在学习的人生样板。

我们要让孩子看到,自律不是痛苦的,看到自律带来的好处,看到自控、克制、节制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其身正,不令而行”,这样,我们的教育就可以告别喊叫,进入“无为”的境界了。

标签: 幼儿教育 教育方法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