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育婴在线百科小知识。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 > 幼儿教育

早晨上学磨磨蹭蹭的小孩,他们到底在想什么?看完再也不气了

【摘要】开学了,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战争”也开始了。每天早晨,家家户户上演着同样的戏码:妈妈心急火燎,不停说着“快点儿、快点儿”,孩子则慢慢吞吞,充耳不闻。孩子做事拖拉、磨蹭,怎么办?这是让很多父母犯愁的事情。

提起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状态,父母们用到最多的描述是:

早晨刷牙、洗脸、穿衣服,总是慢吞吞的,一点都不着急

总是边玩边写作业,一点时间观念都没有

总爱丢三落四,不是找不到这个,就是找不到那个

写作业真的太粗心,明明都懂,就是做不对

磨磨蹭蹭,时间似乎总是不够用

……

其实,上述都属于缺乏条理性的表现。

一个缺乏条理性的孩子,即使很有天赋、很聪明,却往往因为管理不好自己的时间,管理不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从而导致真正重要的事情要么没时间做,要么做得差强人意,最终堕为一个低效能的孩子,远离本该属于自己的成就。

这一点,在男孩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由于缺乏条理性、规划性,譬如总是收拾不好自己的书包,理不清课业重点,管不好自己的课余时间,结果成绩总是落后于同班的女同学。这将给这些男孩带去极大的挫败感,严重影响男孩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但是,慢和拖沓是两回事。

有的孩子的确做事会更慢些,孩子越小就越慢。但这绝对不是毛病。若父母常嫌孩子慢,过多催逼,或者干脆替代,那么问题就真的来了:一个真正拖沓、散漫、凡事不操心的熊孩子,往往就是这么养成的。

一旦父母嫌孩子慢而把本该属于他的事代劳,那孩子就会形成依赖性:自己一做不好,身边就会有大人着急忙慌地批评指责,与其听唠叨,倒不如干脆拱手承认:“我就是做不好啊,那么你都替我做了吧。”

一旦孩子按照自己的规划在做某件事时,父母不停地在旁边催促,孩子的条理性就被打断,就会变得缺乏耐心,变得更加毛躁:“烦不烦啊,总是催催催,我就这样慢,看你还能怎么办?!”

这些被催促、被挑剔着长大的孩子,一般都会有易烦躁、耐性差的特征,或截然相反,有反应迟缓、自我压抑、对某些事物过分依赖等表现。

到最后,这样的小孩还可能被父母冠之以“不听话”、“怎么管都没用”等“罪名”。

让我们试试站到孩子的角度去看看吧。

当孩子遭遇大人的不满,被催促再快一些、再做得好一些的时候,孩子们的内心具体又在承受着什么呢?

如果可以表达,他们也许会满怀伤心、甚至愤怒地说出下面这些话:

▌“我还不太会熟练地做这些事!”

孩子的动作并非像成人一样那么迅速。很多技能他们才刚刚学会,他们也很想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符合父母的期待。

但即便他们很努力的去做,在父母看来也许仍旧不够熟练和快速,比如让3岁的孩子快速又正确的穿好衣服。

还有些事情,受限于孩子肌肉力量、身体协调性的发展,催促孩子超龄地去做一些事情,结果肯定是又慢又做不好,比如让5岁的孩子字迹工整的完成作业。

所以,父母需接纳孩子的慢和不熟练,不向太小的孩子提出太高的要求。

▌“我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快?快有什么好?”

没有时间观念和紧迫感,是孩子没办法跟上父母脚步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比如你让他在3分钟之内穿好鞋,迅速出门。他可能真的不知道3分钟是多久。更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3分钟内穿好出门,晚一点又会怎样?

孩子并不知道如果他把一件事件尽快做完之后会有什么更好的结果,或者说,如果没能准时完成,又会有什么不一样。他只是在延续着从前的习惯而已,他不认为自己慢有什么不好的。

建议多使用这样的句式:“你快些做完……我们就可以早点去玩……”,告诉孩子早些做完某个事的好处,可以给孩子一个加快速度的动力。

▌“我根本就不想做这件事,我很愤怒!”

忽视孩子自我意识和自主能力发展的后果,就是遭到孩子的抵触和反抗。

比如孩子不喜欢练琴,但为了考级,父母硬逼着孩子练。孩子没办法违逆父母的意愿,要么磨洋工、要么故意不好好练。以此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愤怒,并期望父母能够看到和理解。

所以,当孩子磨蹭,父母们,尤其是那些比较强势的父母需要自查:我是不是太过压制了孩子的主见和感受?

▌“我天生就是慢性子;我需要更多时间预热。”

有些孩子天生就是慢性子,他们的神经气质类型往往属于相对安静而缓慢型,这是孩子一生都很难改变的先天气质,也许会不被急性子的父母接受。

还有一些孩子属于慢热型,需要在熟悉之后再行动。

比如随父母参加聚会,当你逼孩子快点叫人的时候,反倒是打乱了孩子需要先熟悉再融入周围环境的节奏。盲目的催促反倒让孩子无所适从。

管理孩子“磨蹭”的一个常规方法是:给孩子输入“短频率和快频率”的刺激。

什么叫“短频率和快频率”的刺激?其实就是提供机会,让孩子体验专注、快节奏的操作。今天的游戏推荐就是这方面的范例。我们可以利用游戏的形式,去帮助孩子更轻松地学会更多独立、自理的本领,最终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包括自己的生活。

NO.1 神奇的杯子

适合年龄:1岁以上

准备3个杯子,和一个小积木块。首先,当着孩子的面在3个杯子中选择1个,把小积木藏在那个杯子底下,然后移动杯子的位置,让孩子猜猜积木在哪个杯子里。游戏过程中,不要把杯子移动得太快,否则孩子就找不到积木了。

移动杯子的时候,要让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其中一个杯子上,以锻炼其注意力。这是一个很好地锻炼孩子执行性注意能力的游戏。

TIPS:在游戏的同时,还可以鼓励孩子回忆积木的颜色和形状,训练孩子的视觉记忆。

NO.2 我能穿对鞋

适合年龄:2岁以上

孩子喜欢光脚走路,在家里,经常动不动就会把鞋子脱掉。这时候,妈妈就可以教他练习穿鞋的游戏。

妈妈在帮他穿鞋时,可以一边穿一边有节奏地说:“先把鞋子摆在脚前面,脚尖先穿进来,再用力蹬一下,最后扣上魔术贴。”等孩子可以轻松走动、站立和蹲下时,妈妈可以让孩子试着自己穿。慢慢地,可以教孩子分清楚左右脚的鞋,左脚穿像左脚的鞋子,右脚穿像右脚的鞋子。这样,孩子渐渐就能穿对鞋了。

TIPS:穿鞋子的游戏可以培养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最主要的是,可以培养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

NO.3 传统木头人游戏

适合年龄3岁以上

木头人游戏我们小时候都玩过,是传统的亲子游戏。爸爸、妈妈和孩子,还可以增加其他的家庭成员。妈妈一边拍手一边说:“我们都是木头人,不许说话不许动。”儿歌念完后,立刻静止不动,不说不笑地对视,谁先忍不住动或笑了,就输了。还可以逐渐增加游戏难度,妈妈当先动的那个人,对依然坚持不动的孩子进行外部干扰。

TIPS:木头人游戏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控能力及抗干扰能力。

NO.4 开餐厅

适合年龄3岁以上

孩子看着爸妈在厨房忙碌,总是心生向往。喜欢去厨房弄弄这个,搬搬那个。很多父母都会烦孩子“瞎捣乱”,一做饭就把厨房门关起来。其实,厨房是一个可以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好地方。如果父母担心,可以和孩子玩“开餐厅”的情景扮演游戏。

可以“卖”给孩子几个塑料盘子,几片青菜,或者一个胡萝卜,一个垃圾桶,然后,他就开始模仿大厨做菜了。别小看做菜,择菜、洗菜、切菜、炒菜都有讲究,整个一套程序下来,对孩子培养规则意识帮助也不小。做完菜,可以一起分享“美味的午餐”,爸妈扮作客人,“吃”的时候对孩子的厨艺频频陈赞,让孩子有成就感。吃完之后,孩子又变成服务员,需要收拾客人用过的碗筷。

TIPS:开餐厅的游戏,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自理能力,还培养了规则意识和责任感。

标签: 亲子教育 学龄前教育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