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天带女儿去医院看耳朵,在排队等候时,旁边检验处有个宝宝,哭得非常大声。我忍不住转过头去打量,看到一个2岁左右的小女孩,被爸爸抱在怀里。爸爸神情严肃,只顾按着孩子的手脚不让她乱动,眼睛盯着孩子的右手,费力地递给里面抽血的护士。
这样的画面其实经常能看到,但是今天的这个小女孩特别触动我,因为我看到她是那么奋力反抗,用尽全身力量,她的小腿用力蹬,她的双手使劲挥舞,整个身体在爸爸的怀里扭来扭去,嘴里大声哭喊“妈妈!妈妈!”那一瞬间我的眼眶就湿了。
两岁左右的孩子,已经明白即将要发生的事情,她对疼痛有了记忆,她非常害怕。
可是她不明白为什么要承受这样的疼痛,她只是本能地想要逃离伤害,但是在强大的爸爸的钳制下,她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无用的,所以她只有不顾一切地大声哭喊,向妈妈求救!
那一刻,孩子的心里在想什么?她是否疑惑为什么最亲爱的爸爸要让她受到伤害? 当针尖终于扎进了手指,小女孩停止了拼命挣扎,放弃抵抗,只是疼痛使得她的哭声更尖锐高亢。 她的爸爸大约是一个不太会哄孩子的人,或者并没有意识到孩子需要安慰,或者是太紧张忘了要安抚孩子,他仍然一言不发,抱着孩子到一旁去坐着等验血结果。孩子仍然在哭,只是这哭声与刚才不同,抽血前她的哭声里夹杂着尖叫,充满恐惧和惊惶。现在她的哭声则透着委屈和伤心。
我走在楼梯上,听见孩子在身后哭得歇斯底里,并发出绝望的喊叫:“妈妈!妈妈!”我不敢停留。
在楼梯的转角处,我瞥见两个老师在拉着小曦,她几乎躺到了地上,用尽全部的力量在拼命挣扎。
那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妈妈”,让我瞬间泪流满面,几乎哭出声来。接下来的一整天我都心神恍惚,无数次泪湿双眼。我们常说无忧无虑的童年,总觉得孩子是最没有忧愁的,其实这真是大错特错了。
孩子在生活中遭遇的挫折之多,也许大大超越我们的想象。 我们常常没有把孩子的哭泣和他的心情联系起来,大约是因为孩子的哭“来得快去得也快”,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被转移。 因为瞬间就能破涕为笑,所以我们认为他们的“哭”并不要紧。其实,孩子的每一次哭泣,都是一次真实的情绪体验,他一定是体会到难过、失望等负面情绪,才会哭泣。
佛说人生有三大“身外之苦”,即: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
孩子一直都在经历这三大苦:想买玩具和零食就是求不得,打针吃药等等就是怨憎会,每天妈妈去上班或孩子去上学就是爱别离。
我们之所以不以为然,是因为我们不记得自己年幼时的体验。我们从大人的角度去看待孩子遇到的挫折。 我们高瞻远瞩,明白上学的必要性,也能预计到分离带来的痛苦会很快适应。我们知道孩子打针吃药是为了身体更健康,不给随便买玩具和零食,是为了让孩子养成好习惯。但是孩子不一定能明白这么做的必要性,他体会到的只是各种切身之苦,所以他们只能哭了。
请不要漠视孩子的哭泣,给他一个拥抱,如果不能,就给他一个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也好。这样他才能有更多的勇气,去战胜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挫折与苦。
爱和包容,是孩子力量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