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多数父母都有对孩子用谎言来达到各种目的的经历吧。这些目的五花八门,有时候是为了保护和帮助孩子,有时候是为了激励孩子,有时候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更容易,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当然,也有时候是为了操纵孩子去做我们想做的事情。
大多数父母都有对孩子用谎言来达到各种目的的经历吧。这些目的五花八门,有时候是为了保护和帮助孩子,有时候是为了激励孩子,有时候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更容易,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当然,也有时候是为了操纵孩子去做我们想做的事情。
-1-
国外有个爸爸,很诚恳地记录了一次对孩子说谎的事件。
某天,3岁的儿子在吃谷物早餐时要番茄酱,平时确实有这个需求时,爸爸都会爽快满足他,但这次考虑到番茄酱并不是用在这种谷物早餐上的,这位爸爸脑袋里闪出儿子把番茄酱涂在玩具上,出门收拾一片混乱的景象后,告诉儿子,“我们家现在没有番茄酱了。”
儿子不信,很肯定家里有,于是在一番争论后,爸爸把冰箱门打开,指着一堆调味品,同时用臀部挡住番茄酱,说,“你看,我们没有。”
事情并没有结束,因为就在那天晚上某个爸爸很忙的时刻,儿子打开冰箱,第一眼就看到了番茄酱。
儿子的表情让这位爸爸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他知道,儿子还小,还不懂得表达想法和感受,但是,他能从孩子的眼神里看出,孩子知道爸爸不诚实。
他研究了不少资料,明白这种情况被心理学家称为“匹诺曹育儿”,即我们教育孩子不要说谎,但是自己却对孩子编织谎言,以达到某种目的。
当我们对孩子说谎时,我们是在教他们,诚实并不总是最好的策略。当我们说出谎言时,我们打破了父母和孩子之前的那层信任。有的时候,我们不想太诚实,以便好处理或避免生活中的一些麻烦,这是我们成年人可以掌握的。但是,对于年龄比较小的孩子,这是不可以理解的一个灰色地带。例如对于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世界大抵是非黑即白的。
所以,晚上睡觉之前,这位爸爸来到儿子床前,“我很抱歉,我跟你说没有番茄酱是在撒谎,爸爸不应该这么做。”
儿子长长叹了一口气,说,“没事,爸爸。”
然后亲吻了他,说爱爸爸。
看完故事,我想说,是的,我在冰箱里偷偷移动过巧克力的位置,然后告诉菲菲,吃完了。
-2-
一项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做的研究表明,父母对孩子说谎要十分小心,因为说谎很可能影响到孩子未来的诚实程度。
这个研究认为,如果发现成年人撒谎,孩子们会更倾向撒谎,而如果孩子撒谎越多,他们将来欺骗和常撒谎的几率就越大。
研究对186名3-7岁的儿童进行了一个抵制诱惑的游戏测试。
首先,一个研究员对一半的孩子说隔壁房间有一大碗糖果,然后马上承认没有糖果,撒谎是为了让孩子们到那个房间去参加游戏。而对剩下的孩子没有提到糖果,直接邀请他们到隔壁房间玩游戏。
然后所有的孩子开始参加游戏,游戏的规则是要求孩子们根据声音来识别一些著名的玩具角色。
大部分对应识别是不难的,不过其中有个声音被故意设置得比较难以识别。
在这个比较难以识别的声音响起时,研究人员被叫出房间假装接一个电话,让孩子们在房间呆了90秒,并且故意告诉他们不要偷窥这些正在发出声音的玩具。
当然,游戏规则明确规定孩子们要说实话。
圣地亚哥分校社会科学院心理学和人文发展学副教授莱利斯说,“据我们所知,关于一个成年人说谎会影响孩子诚实的怀疑,这是第一个确认这种怀疑的实验。”
在研究中,发现5-7岁年龄段的孩子更容易作弊。没被告知糖果谎言的那部分孩子中有约60%偷窥了玩具,然后其中约60%的孩子关于此事说谎了。而在告知糖果谎言的孩子中,约80%偷窥了玩具,其中约90%的孩子关于此事说谎了。
不过,这个发表在《发展科学》杂志上的研究,称对研究结果“不知道原因”。
莱利斯教授说,“五到七岁的孩子可能只是模仿成年人的行为,或者正在对成年人的诚实度做出判断,甚至,很可能是因为孩子们觉得没有必要对他们认为是骗子的人说实话”。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实验对于3-4岁的孩子没有什么数据不同的变化,研究团队说,这可能是3、4岁的孩子还没有很复杂的能力。
莱利斯教授结论说,“即使成年人的谎话是合适的,例如为了得到某种合作,或者是让孩子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等良好目的,但从长远来看,这可能还是一个坏主意。”
“父母的撒谎行为表明,他们不相信对孩子撒谎会影响到孩子自身的诚实。”
而目前的研究令人开始怀疑到这一点,哪怕是白色谎言(善意的谎言),也可能会有不良的后果。
-3-
读过一个这样的故事,蛋糕房里,一个小男孩看到玻璃橱里的蛋糕,一直问妈妈要。开始,这位妈妈基本是无视他,后来小男孩哭闹起来,妈妈于是回答说,蛋糕不是真的,只是模型而已,假的。
小男孩抬头看着妈妈,神情非常迷惑。
他通过眼睛认识到的一个知识来源,被他妈妈的一句谎话给剥夺了。
看到这,很多人会说,不,我的谎言通常是白色谎言,绝不是这种,这种谎言是不合格的父母才有的。
然而,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谎言,心理专家认为,当我们编织谎言的时候,我们实际上剥夺了孩子的情绪发展能力,失去了和孩子之间建立信任的一次机会,更重要的是,用撒谎来解决问题,会导致比解决问题更多的问题。
例如关于死亡,关于如何给孩子正确解释家庭成员、宠物、朋友去世的事实,在育儿界被反复讨论过,善意的谎言并不被推荐。
例如关于孩子从哪里来。编织诸如捡的、种的各种谎言,不如根据孩子的年龄,用带有不同程度细节的形象故事告知孩子更有健康意义。
逃避类似问题或者过深的隐喻会在将来导致更难以解释的麻烦。如果实在不知道怎么解释,也可以借助一些相关的绘本。
而对于一些确实孩子不可能明白且没必要知道的事情,我们也可以选择用委婉的方式不告诉孩子实情而不是编造谎言,例如,“亲爱的,现在你还没有必要知道。”
-4-
刚到美国时,朋友家被盗,朋友选择了不告诉她8岁的儿子,认为小孩子不需要过早了解世界的残酷。而当蛮蛮询问的时候,我告诉了他真相,此后他果然有点担惊受怕,不如朋友家孩子显得乐呵呵没有思想负担。
但同时,我发现也有好处。例如蛮蛮有时出门会提醒我们是否锁好门,有人按门铃也会比较警惕。
我选择告知真相,是因为小时候我家也曾被盗窃过一次,而且是被我先撞上的。
那日放学回家,我发现门是虚掩的,锁头处已经被破坏得露出了木头。我立刻意识到是有小偷,那一刻我没有推门,站在那听了几秒,屋里仿佛还有窸窸窣窣的声音。
我立刻掉头离家。后来爸爸说,警察到时,现场被砍坏的大衣柜旁还放着我家的菜刀。
虽然到现在,对我站在门口的时刻,小偷是否还在屋内一直不得而知,但爸爸妈妈却一直庆幸曾经告诉过我邻居被盗过的真相,让我能判断和做出正确的反应。他们不敢想象如果小偷当时在屋内,还拿着菜刀,我傻乎乎闯进去会有什么后果。
如果确保告知真相符合孩子的年龄和当时的心理发展情况,那么真相可能比谎言,从长远来说,更有益于解决问题。
不要低估孩子处理真相的能力,诸如严重疾病、离婚、死亡、抢劫等事件,看似谎言保护了孩子,但从长远来看,实际上却剥夺了孩子处理真相的尝试。
圣巴巴拉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当接受研究的大学生被要求讲述他们曾经被告知的最具破坏性的谎言时,许多人的答案是孩童时期被隐瞒家庭成员死亡的真相。
-5-
所以,到底该不该对孩子撒谎,我个人的做法是,寻找和知晓以上实验结论及理论,杜绝非白色谎言,而刻意减少在生活中用白色撒谎来解决问题的概率(绝对的无白色谎言,从实际生活来说,恐怕很难做到吧?),这的确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反复实践,来绞尽脑汁谨慎处理孩子的各种奇怪问题和要求。
衡量的标准可能需要结合孩子年龄、心理和性格以及谎言可能会带来的长期后果进行综合考虑。例如圣诞老人、牙仙等白色谎言,网上关于这类谎言的各类争议,一直都没有停息过。根据我家蛮蛮在小的时候相信它们而带来的快乐和无害,小学高年级自然而然开始明白真相,没有埋怨也没有失落的表现,我觉得,这种谎言在我家是可以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