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说带着孩子在一起聚会,除了要提防各路熊亲戚之外,最大的困扰就是还要警惕各路熊孩子。表姐妹们好不容易团聚在一起,美其名曰在一起聊天,实际都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眼睛随时瞄着崽子们的小动作:谁抢玩具了?谁被推倒了?谁打了谁一下?打人(被打)的那个是不是我家的?
要说带着孩子在一起聚会,除了要提防各路熊亲戚之外,最大的困扰就是还要警惕各路熊孩子。表姐妹们好不容易团聚在一起,美其名曰在一起聊天,实际都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眼睛随时瞄着崽子们的小动作:谁抢玩具了?谁被推倒了?谁打了谁一下?打人(被打)的那个是不是我家的?自家孩子老实的怕挨了欺负,自家孩子厉害的怕欺负了别人,艾玛,大过年的心还这么累真的好吗?
其实大可不必这么玻璃心,孩子之间打架,不一定就是坏事哦。
看见肢解冲突就如临大敌之前,咱先看看打架的孩子有多大?
0-1岁
大概8个月左右,有的宝宝跟小伙伴一起玩耍时,就开始打人了。
别担心,这个阶段通常只是宝宝手部肌肉发展的正常表现。
正确的做法就是当孩子打人时轻轻握住宝宝的手,然后转移他的注意力。
千万不要大惊小怪的强调宝宝打人的行为,那只会让他觉得这很有趣,从而反复实践!
1岁-2岁半
这个阶段的宝宝开始萌发自我意识,但是无法通过语言顺利的表达自己的想法,那么第一反应就是运用自己更为熟悉的肢体,比如打人、推人。
这也是孩子心智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正常行为,而不是成年人眼中的暴力。
而且这个年纪孩子的特点之一就是,往往无法区分“我以为”的事实和“真正”的事实。
比如2岁的孩子看到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如果他也喜欢,他就会觉得“那是我的”,接下来,就有可能采取最直接有效的行为——抢过来。
当被对方要回的时候,可能还会打“物主”,然后霸道小爷儿一般宣布:是我的!!
千万别觉得兔崽子简直反了天了,抢了东西还打人。
处于物权敏感期的孩子可能真的以为那个玩具就是自己的,所以才敢如此理直气壮。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仅要保护孩子不被打,还要监督孩子不打人,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孩子表达自己的正确方法。
比如玩玩具的规则:
想玩别人的玩具,可以跟对方请求,或者拿自己的交换;
公共玩具,要遵守规则要么轮流要么谁也别玩;
自己的玩具不想借给别人玩,可以勇敢的说“不”。
鼓励打人的孩子学会正确的沟通方式;鼓励被打的孩子用语言去表达感受和勇敢说“不”,要比一味制止和批评更有意义。
2岁半以上
这个年龄的宝宝打闹的原因之一,是针对行为人本身。
比如将同龄玩伴作为好奇和探索的目标。通过打、咬、扔对方来探索和测试底线,从而了解和掌握与人交往的边界。
比如什么程度、多大力度的接触可以被对方接纳等等。
通常这类打闹都没有恶意,更像是测探底线的玩耍。
另一个原因则是因为矛盾本身,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打架”。
一个正在向独立、自我完善方向发展的孩子不可能事事与别人保持一致,差异是非常正常的,冲突也就在所难免。
本来玩一个玩偶,你想让他坐飞机,我想让他坐汽车,说不合怎么办?开撕喽!
本来在假装游戏,我想让你演一只狗,你非要演一只猪,谈不拢怎么办?开撕喽!
但是,打架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打架恰恰是孩子在群体交往中协调、解决矛盾的一种手段。
正是在解决不同矛盾的过程中,孩子才能学会怎么既坚持己见,又兼顾别人感受;既适度表现自己,必要时还需忍耐克制。
很多妈妈觉得培养这些能力,不一定要通过“暴力”,但在最开始的时候却很难跳过“暴力”。
打架能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因为彼此被打,双方都痛。
由自己的痛就会想到对方一定也很痛,从而产生同理心。
并且,逐渐认识到,通过暴力是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的。
正常健康的孩子,几番较量之后都会找到更适合的方法来替代回击。
比如,被打之后学会了交涉,让对方道歉,然后继续做朋友;或是学会了抉择,转身不再和对方玩了。
而打人之后的孩子,也体会到了自己给他人带来的困扰;或是被孤立和排挤之后的孤独,从而改变打人的行为。
心理学上指出:
只有卷入争端,孩子才能学习如何解决争端;
只有先被大家排斥,孩子才能学会如何加入集体游戏;
只有当玩伴中有意见不同者,甚至有恃强凌弱者时,孩子才能拓宽人际交往的策略;
只有在游戏中遭到拒绝,孩子才能学会如何让自己更有说服力。
成人如果过早干预,这些学习的机会就丧失了。
所以,再看见孩子打架的时候,与其急着冲上去制止,不妨静观其变。
安全范围内的冲突先观察,给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
但太小的宝宝下手没轻没重,妈妈们还是不能放松警惕,如果出现危险冲突,比如用石头扔、木棍打之类,要加以制止,以避免不必要的身体伤害。
但是对于有恶意的、含有欺凌性的打架,父母就有必要出面。
如果宝宝在群体里总是承担受气包/欺凌者的角色,妈妈们就要寻找问题背后的原因,是不是之前有过糟糕的经历留下了心理阴影;
如果宝宝被欺负后不会向父母求助,妈妈们要反省是不是以往宝宝求助的时候被你否认和压制。
一定要让孩子知道,当他需要你的时候,你永远在他身边支持他。
C妈说
成人总是不愿看到孩子之间的冲突,因为大部分都会简单粗暴的认为,打人的孩子就是没教养,没教养的孩子背后就是没教养的父母。
但孩子之间大部分的打闹其实没有谁输谁赢、谁占便宜谁吃亏那么复杂,它只是每个孩子在正常的发育中都要经历的、再正常不过的一个简单行为。
它不可逆转,不可避免,所以不必强化。
比起一味的抵挡,真正该做的是在适当的时候引导正确的行为,并且,尊重孩子们自己处理争端的方式。
研究证明,从未打过架的孩子,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可能不如那些打过架的孩子哦。
2岁的宝宝跟4岁的宝宝抢玩具,战败了,从眼前看,确实吃了亏,但是这也让他明白了不能随便出手的道理(至少得掂量一下对手强弱吧),这就避免了下次被8岁孩子打得更惨的危险啊。
这并不是阿Q精神。
孩子有权利经历每一段风雨,不是所有的风雨都应该、也都能够被父母遮挡的。
从来不曾吃过亏的孩子,才会吃大亏。
你能养育他健壮,却代替不了他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