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育婴在线百科小知识。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 > 幼儿教育

“妈妈,我自己来”丨适度放手吧,不要成为孩子独立的障碍

【摘要】这几天闺密带着家里的小闺女来我家里玩。哥哥看到新客人可激动了,于是手把手在门口立正站好,笨拙地把门打开,打声招呼,并且领着比他小三个月的小妹妹入门,给她安排好位置,递给她水杯,并且手脚并用爬上了桌子,捧着一堆橘子等水果递给小妹妹~~

这几天闺密带着家里的小闺女来我家里玩。哥哥看到新客人可激动了,于是手把手在门口立正站好,笨拙地把门打开,打声招呼,并且领着比他小三个月的小妹妹入门,给她安排好位置,递给她水杯,并且手脚并用爬上了桌子,捧着一堆橘子等水果递给小妹妹,一脸热情洋溢的“我是当家小主人”的招呼状态,让我们看得是一愣一愣的。

闺密回去后,半夜就给我微信留言了。她苦恼地说,

“和哥哥相比,我觉得我家妹妹实在是太不独立了。喝水都要我捧着水杯,玩具弄完不肯自己收拾,甚至连组装一下乐高积木,都要我手把手拆解好才肯继续,来客人则更是不理不睬。我根本就无法想象,这样子的孩子,她5岁会不会自己穿衣服?10岁的时候会不会知道如何给自己做午餐?15岁的时候会不会还不知道如何洗碗?”

听完闺密的话,我有点意外,但是却感同身受。当哥哥还小、分离焦虑离不开手的时候,我基本上成了孩子的保姆、钟点工和服务员。孩子口渴了,我起来给他拿水;孩子的房间乱了,我帮他收拾整理;孩子说妈妈来,我就伸手帮他摆正他的玩具……但这种帮助什么时候才会结束?我也曾像闺密一样询问自己,怎么样才能让小孩变得更独立一些?

我简单和闺密聊了一下,在征得她的允许后,我便开始仔细梳理一下这篇文章。

其实,在孩子独立的路上我自己也在成长,孩子笨拙求救的事情太多了,哪能有真的“铁石心肠”、任何情况都能坚持“你自己来”的父母呢?但很多时候,我们自己,真的成了孩子独立的障碍。

我的担心和负罪感,

成了孩子独立的障碍。

在哥哥实行BLW(自主进食)的过程中,看着他慌乱的用小手扒食,弄得自己浑身凌乱的时候,我的内心也是无比凌乱的。这反应了我内心极大的纠结,我到底要不要干预,帮助他重拾干净的状态,把饭粒都捡回来,把食物的摆放好呢?他还那么小,他真的吃得饱吗?这些,就是我在当下的“负罪感”。

我心中的天秤是这样子来回摇摆的。如果我出手了,孩子可以变得更干净整洁,也可以吃得更多,至少我能保证他得到成长所需的能量;但是如果我不出手,孩子就多了一次学习独立的机会,难道孩子自己就判断不出来他自己想要的饭量和份量吗?

可能很多家庭这方面都不会有太大的矛盾,但是我有,因为我从小接受的教育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知道长辈们最担心的是孩子发育不良,而不是孩子动手能力强不强。

很多时候我们的童年烙印和成长的氛围,会让我们在面对孩子的独立与否的事情上,有很多的困扰和疑虑,我们总是免不了的“担心”孩子!这些负罪感,都会影响到我们对孩子教育方式的选择,愿不愿放手,以便让孩子变得更独立。

我们的担心和负罪感,成了孩子独立的障碍。

一味的顺其自然、静待花开,

反而会忽视孩子的独立信号。

我一直没有主动引导过哥哥自己穿鞋,因为总觉得他还小还小,想着顺其自然,等他大了再说。直到他进了幼儿园,我注意到他在看着其他小孩子穿鞋会自己模仿的时候,才发现,我好像应该早点介入帮助哥哥学习的。

有时候作为父母,我们会陷入一个怪圈:虽然我们读了那么多的育儿书,但具体到生活中,我们常常分不清,孩子到了哪个阶段我们需要介入引导?哪个阶段有需要我们顺其自然?什么事对他来说是学习、练习一下就能达成的?什么事对于他来说又是远超能力范围的?我们淹没在日常的碎碎里,分不清。

从哥哥身上总结的“失败经验”(当然也有非常多的成功经验啦),让我在引导弟弟时有了更深的体会:在迷茫的时候,看一下周围,看看那些同龄的孩子在做什么。虽然我们说不要比较,不要攀比,因为每个小孩的发展程度都有所不同,但大体上同龄孩子的技能发展到了什么程度,看身边的例子会更直观一些。

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孩子的大运动发展的基本规律,同时一定要保持警惕,因为过早的引入和训练,其实是拔苗助长,不仅会伤害孩子的积极性,还可以能给他很多很多的挫败感。那我们该如何适时轻推呢?有一个比较常见的做法就是,“试一试”。

如果我们并不确定孩子是否能驾驭“新的玩具”或“技能”,没关系,放手给他们试一试。孩子是努力一把就完成了?还是尝试之后很挫败?如果答案是前者,那就表示孩子准备好了高一阶的活动了,如果是后者,那么就要想想,他们是不是需要一些帮助或提点?我们是不是太着急了?也许孩子自己并没有准备好,我们可以再等一等。

任务太复杂,

会让孩子畏难不愿尝试。

在养育两个孩子的过程中,我时刻关注着他们的“技能”发展。

简单的技能,如:他们两三个月能翻身了吗?三四个月体会抬头了吗?五六个月准备爬了吗?

复杂的技能,如:哥哥是否可以自己穿衣服了?弟弟能自己找到想要的玩具吗?孩子们能否自己去取水果和喝水的杯子?是否能自己收拾玩具?

人际交往技能,如:当哥哥弟弟发生冲突的时候,他们自己能解决吗?孩子们是否认识家庭的成员,知道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他们自己?……

当答案是否定的时候,我就会去思考,在当下的阶段,到底他们能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授人以渔,好过授人以鱼,这个道理我们都懂。但是在具体的执行的过程中,我想要给的“渔”,比起孩子们想要的“鱼”,可能是太难了。

我也会看到哥哥做不好的时候表现得很受挫,弟弟做不好就跟自己生气、崩溃大哭,这是我的错,我的“渔”太复杂,远远超过了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预期。

于是,我简化了行事的步骤。比如,从两三岁开始,哥哥需要学习如何收拾玩具,一开始他不喜欢,甚至有时候会发脾气,我的解决方法就是,让任务变得更简单一些。

早期引导收拾玩具的过程,我手把手和哥哥一起提着篮子收拾,他捡一个,我放进去一个,然后逐步地放手,从出手到出一张嘴,到最后连嘴皮子都不用动,直到可以在旁边看着哥哥自己去收拾玩具。

这样子的做法简单而又自然。孩子不喜欢自己去拿水和水果,可能是我们放置物品的地方对他们来说太高了,专门准备一份放在他们的矮桌上,他们或许就会有兴趣试一试了;孩子不喜欢洗手,可能是因为成人的洗手台太高,而我们又不允许他们玩洗手液的泡泡,试着准备一个适合他身高的盥洗台,或者适合他攀爬的矮脚凳,将洗手液放在他够得到的地方,或许他们就不需要我们总是提醒甚至粗暴抱过去强制洗手了。

把想要孩子做的事情分解成简单明确的步骤,将适合他们使用的物品放在易于取用的位置(注意安全),这些就是我们的“授人以渔”。

帮助孩子独立,

是我们能够送出的最好礼物。

其实小孩子真的每时每刻都在努力长大,每一天都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惊喜,就好像突然有一天,弟弟可以自己爬上床了,和哥哥一起在床上蹦蹦跳跳,我恍惚间有了一种我家有儿初长成的感觉。

是的,每一天,小孩都会变得更有能力,学会更多技能。他们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成长,努力去适应他们终将要融入的社会。孩子虽小,但他也是一个社会人,也是一个终将要独立面对世界的小小个体,他们一刻不停地在学习技能,发展自己,一刻不停地变得更加独立。

孩子确实比我们小,比我们脆弱,比我们笨拙,但他们渴求独立的心,一点也不比我们弱。比如,在孩子享受了独立吃饭的乐趣之后,你的投喂只会让他烦躁挥手挡开,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代表我们是懒惰或没有爱心的父母,而恰恰是证明,我们非常在乎他的独立欲望,不想让自己成为他独立的障碍。

帮助他独立的面对世界,不是为了让孩子飞得更高、更远,而是在他想要飞得高、飞得远的时候,不至于因为我们的疏忽或溺爱,让他无法展翼飞翔。

不要让我们自己,成为孩子独立的障碍。

注:文中插图来自绘本《阿立会穿裤子了》,作者是(日)神泽利子,小男孩不会穿裤子就光着出门啦,遇见了一些有意思的事,当然最后终于会自己穿裤子了。

萌芽有话说

1 我在文章里说的幽门螺旋杆菌是“感染了就一辈子跟着你的病菌”,这一点确实不太严谨,评论里有妈妈提出来了,我在这里也再说一下,人类一旦感染幽门螺杆菌后,若不进行治疗,几乎终生处于持续感染状态,这一点是真的。幽门螺杆菌是一种相当顽固的病菌,口腔中的病菌会源源不断的进入胃部,所以需要对胃部和口腔同时治疗,但并不是不可治疗,目前根治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只有70%的根除率。所以大家的家人如果是该病菌的携带者,请一定积极治疗。

2 有妈妈提出新闻中的案例导致了严重的后果,更多的是医生的误诊。看报道的话,这个案例里医生确实一开始没有意识到可能是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刚开始只开了抗生素,也在一定程度上耽误了治疗。这一点作为家长我们很难控制,所以还是建议大家在患病/感染期间尽量避免跟孩子过于亲密的接触,如果有些风险是可见的,我们还是尽量避免。

3 也有妈妈问到了其他疱疹的问题,我不是学医出身,先说一下已经做的功课。疱疹有很多种,可见症状是黄白色或者半透明的水泡,里面有液体,一般成片出现,但天花、水痘等都会有此表现,而且早期的话,不一定有特别明显/吓人的症状,所以不确定会不会传染/要不要隔离的时候,最好能咨询医生,在有症状的时候避免跟宝宝过多的亲密接触,也是在帮助孩子规避风险。

更多的妈妈的担心是,到底还能不能亲孩子了?

其实可能从概率上讲,亲孩子而导致感染是小概率事件,但是风险也是确实存在的。WHO关于病菌传播的看法是,没有创口的时候也是可以传播病菌的,只不过有创口的时候传播危险最大。

所以要不要亲孩子,除了规避可见的风险(比如拒绝嘴对嘴的亲吻,在感染期间减少跟孩子的亲密接触,也有妈妈提到的使用公筷),更多的是自己的权衡。亲孩子也是一种很好的亲密关系的维系方式,一味的上纲上线的拒绝,伤害家人的感情,带来的可能风险可能会超过孩子被感染(只是举个例子,不要当真)。

我们想做的,是提醒大家注意可能有的风险,以及在决定要不要亲/拒绝亲的时候,权衡一下风险和收益,但如果因此让大家患得患失、草木皆兵,就失了科普的本心了。

作为父母,我们要为一个小生命负责,多么希望有人能明确地告诉我们绝对正确的做法啊!但做任何事情都是有风险的,并不存在一条绝对安全/绝对危险的明确划线,很多时候确实需要我们权衡风险,承担后果。

相较起来,小婴儿确实更脆弱一些,需要我们更多的关注和保护,随着孩子越长越大,我们要操的心,可能也就少了,所以我也要说,不要让我们成为孩子独立的障碍。

标签: 孩子独立性 幼儿教育 教育反思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