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育婴在线百科小知识。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 > 幼儿教育

有什么办法能让孩子战胜对黑夜的恐惧呢?

【摘要】时不时地会有爸妈问:“我的儿子6岁了,一到晚上就怕黑,都不敢自己上厕所。”“没开灯的时候我女儿去房间拿个东西都得有人陪着。”“我家娃都快上学了,还不敢自己单独睡。”其实很多家长有着类似的困扰。小育正巧看到《我和宝贝》杂志主编钟煜的一篇文章,她作为资深媒体人,也是一位干练的职场妈妈

大部分的孩子,哪怕是大人,都对夜晚有或多或少的畏惧,这是为什么呢?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孩子怕黑源于分离焦虑。他以为自己睡着了,就会掉进沉沉的黑夜里,会不会就此和妈妈分开呢?

实验科学的研究发现,孩子想象力丰富,而同时又缺乏区分幻想与现实的能力,所以他们往往会认为,奶奶故事里的妖怪和今天新闻报道里的坏人都会在黑夜里露头。

还有研究者从进化的角度提出,怕黑是我们的祖先在蛮荒时代的生存本能。

卢梭在他的著作《爱弥儿》中,对于“怕黑”也有专门的论述:“人和动物恐惧黑夜是很自然的,再厉害的哲学家和勇敢的军人在夜里也和妇人一样,听见树上掉树叶也会打哆嗦。此外还有一个自然原因:人在黑夜里对周围事物和变化的不了解。平时我们在白天已习惯远远地观看事物,还会预先考虑它们的影响,因此,当我们什么也看不见时,怎么能不担心周围是否充满我们无法防御的伤害呢?”

是的,在大部分的孩子——尤其是认知能力和想象力疯狂生长的学龄前孩子看来,当夜幕降临,窗外就是另一个陌生、未知,让人畏缩的恐怖世界。

有什么办法能让孩子战胜或者摆脱对黑夜的恐惧呢?

讲道理吗?世界上根本没有妖怪和鬼,夜晚也不会有怪物出来游荡;

鼓励打气吗?你是世界上最勇敢的宝宝,我们不怕黑;

批评打压吗?有什么可怕的,你怎么那么胆小?

你试过这些办法吗?管用吗?

再回头去看神经和认知学的知识,我们会了解到,在大脑中,情绪和理智由不同的区域管理。负责情绪的区域是生来就有的大脑原始结构,负责理智的部分则要经历漫长的时间才能逐渐发育成熟。恐惧是人的本能情绪之一。在孩子大脑中负责理智的区域远未发育成熟的时候,讲道理显然没什么用,而无论鼓励还是批评,恐怕还会产生反作用。

在很多做父母的略感无力的场景中,绘本的智慧就显得十分重要。

《你好!夜精灵》描绘了小主人公跟随猫咪薇薇的一次令人屏息的黑夜探险。

“快!他要来了!”薇薇的大眼睛在黑暗中发出漂亮的绿光。

“什么要来了?”带着巨大的好奇心,小男孩走进了黑夜的世界。

我能想象孩子们从一开头就瞪大眼睛,屏住呼吸的神情。不过,我相信他们不会害怕,因为这里的黑暗温和宁静,拨开影子,看到的是一个又一个可亲可喜的朋友。这大概也是很多孩子第一次以这种方式投身于夜色中,这样的经验绝对是他们内心恐惧的一次有效安抚,情绪与感受的直接对接,比讲一万遍道理都有用。

更重要的是,夜色中——有光。

先是星光,分隔开夜色,让黑暗中的万物有了清晰美丽的轮廓。

然后,在小动物们激动的低声呢喃中,一缕微光有力地照进来。

最后,一个无比美好的,充满希望的世界逐渐扬起脸来。

这本关于黑夜的书,用孩子们能懂的“语言”讲述了一个迎接光明的故事。真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有这样一次黑夜游历,当他们终于走入黑夜,看到、触摸到、感受到那个陌生的世界,黑夜就变得熟悉起来,生机勃勃起来。当他们自己在黑暗中看到光,迎接光,当他们从黑夜走进一个美好明亮的新世界,再回头望,一定也会从心里愉快地喊出一声:你好,夜精灵!

标签: 儿童心理 幼儿教育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