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直以来,我都跟大家说要好好爱自己的孩子。所以,很多朋友都觉得我是一个慈父。当然,我也想成为一个跟孩子无话不说,亲密无间的好爸爸。
一直以来,我都跟大家说要好好爱自己的孩子。所以,很多朋友都觉得我是一个慈父。当然,我也想成为一个跟孩子无话不说,亲密无间的好爸爸。可是,我们家的规矩棒还是握在我的手上,我也是一个严厉的爸爸。
那是用报纸卷的一个纸棒子,打身上还真的很疼。
因为我们跟孩子讲规矩,说道理,他们不一定听。
特别是男孩子,更是如此。
有时候你说的规矩,他好像转眼就忘了。
而自己喜欢的东西倒是一直记得。
比如这次,因为我要去北京书展,所以就要送儿子回奶奶家住几天。
早早地给他做准备,我自己好不舍得地说宝宝会不会想爸爸,他没事人一样,只想着早点回去。
因为爷爷奶奶的宠爱总是让他更喜欢一些。
我就说:你一定要记住三件事,每天读一本故事书,自己吃饭,少看动画片,下午看30分钟。
因为第一次他说记不住,我才不断简化这三条。
结果他还是说记不住。
我知道他是故意的,一篇三字经读几遍都能背诵,未必记不住这三句话?
不管怎么样,我还是要把规矩跟老人及儿子讲讲的。
我爱你,但是我也希望你能守规矩,养一个好习惯。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可是执行起来难。
特别是家里被宠的不知方向的孩子,撒个娇啥的,父母就半推半就地顺从了。
我们家那根规矩棒平时就静静地躺在冰箱的顶上。
当然它的震慑力远远大于它的实际作用。
因为很多时候,远远没到用它的时候。
可是它一定得有,能够将无形的规矩有形化。
所以当时制作的时候,我把他叫在身边,告诉他是干嘛的。
还当着他的面认认真真地用大头笔写了“规矩“两个字。
都说父母要好好地爱自己的孩子,要多陪孩子。
有的父母就因为自己没有足够的时间养育孩子,内心就有一种强烈地补偿心理。
一旦到了孩子身边,什么都听孩子的使唤。
本来很多老人就已经把孩子宠溺的不要不要的,再加之父母这么一弄。
那不就成了小皇帝了。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说打就打,说砸就砸。
要什么就必须要。
可是这样的宠溺有时候会害了孩子。
有一次跟一个朋友一起出门,朋友带着自己6岁的女儿一起。
半路上小家伙说太热,要站天窗那吹风。
朋友拗不过,尽管同车的人都说不要这样,很危险。
但是他说“没办法,我们家她说了算。“
孩子就开开心心站了上去。
还没走几里路,因为差点撞到摩托车,一个急刹车,小孩差点甩出去。
幸好他爸爸拉住了她的脚。
如今,行车的规矩很多人也不想遵守。
那坐车的规矩呢?父母也常常没有重视。
我家小子也常常想坐副驾驶位,也喜欢打开窗子伸出头看风景。
但是这些事不会发生,因为我跟他讲,这是规矩,没得商量。
因为违背,会非常非常危险。
你看到过路上那些青蛙和蛇被压成一张皮吧,那就是不守规矩乱过马路的结果。
有些东西,不能开玩笑。
比如安全和生命。
弗洛姆说过:“在一切爱的关系中,自由最重要。”
但是,自由不是绝对的,没有规矩能保证自由吗?
在这二者的取舍当中,就考验着父母的智慧。
我一直觉得,给孩子心灵及灵魂的自由,不干涉也不伤害。
但是在行为习惯上,就给孩子规矩,不放纵也不溺爱。
这就好比硬币的两面。
可惜的是很多父母只看到了一面。
比如有的孩子被严厉地管束,行为习惯规规矩矩,但是心灵也被锁住了,变得畏畏缩缩。
而有的孩子自由散漫,得到了大人无尽的宠溺,但是失控的情绪和行为常常妨碍别人,让人讨厌。
俞敏洪老师在演讲中提到的一件事,值得借鉴:
给孩子定规矩,规矩的严厉性和合理性,都是必须考虑的。
我儿子以前擦鼻涕,纸就扔地上。我说他,他不听我的,还故意再来一次,一个3岁小屁孩居然敢反抗他爸爸,我老婆说“哎哟你给他捡回来不就得了”,我不同意。大冬天我就把他直接关门外去,他害怕了,过5分钟敲门。我问他回来干嘛,他说回来捡纸。从此之后,他再也不敢往地上扔纸了。
很常见的一个场景。
但是有些父母不会注意到,觉得丢了就丢了,自己帮孩子捡起来不就行了。
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就养成了坏习惯,没了规矩。
还有一些父母就是强硬派,直接发脾气,威胁不行就暴打。
直到孩子听话为止。
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在规矩的树立上,父母的态度和情绪是关键。
比如有一个爸爸,他的儿子数学只考了30分,马上就暴跳如雷,觉得自己生了一个不争气的儿子,太丢脸了。
马上就骂道:“这么蠢,下次要不考60分,就不要叫我爸爸了”
然后摔门就走了。
这样被情绪左右的爸爸是教育的失败者。
因为他不仅仅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而且还说一些既伤害孩子也对教育孩子毫无无益的话。
你威胁孩子不要叫爸爸,孩子就能考及格?
最后你还是他爸爸,他还是你的儿子,考10分都是你的儿子。
孩子只会把你的话当作空气,更加没有父亲的威望。
发火有用的话,那教育就简单了。
比一比谁的嗓门大,谁更凶就行了。
如果没有规矩,爱就是一把刀。
你那些年对孩子的放纵就是磨刀石,一年一年的磨。
最后砍上了你自己。
前几天,有一段小视频疯传,在医院里,广州一个9岁左右的小男孩怒吼着,短短几秒钟就飞踹了妈妈5脚,当时一旁的奶奶一直在中间劝阻,但是没有一点用。
孩子对自己妈妈下这么狠的手,实在让做父母的人看了寒心。
原因就是因为妈妈阻止他玩手机游戏。
网上议论纷纷,有人说孩子是欠打,被惯的。
也有人说这是当妈的活该,因为自己没有管教好孩子,所以才有这样的恶果,自己种的苦果自己吃。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疑问,我的孩子进入了青春期,非常叛逆,还能管教吗?
孩子已经染上了网瘾,还能改吗?
真的很难了,因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在最初的十年,孩子的性格具有可塑性,行为习惯也具有很大的引导空间。
而一次又一次地错过了,就真的是扁鹊见蔡桓公,悔之晚矣。
因为做父母是有关键期的。我非常喜欢龙应台的这个观点:在孩子最依赖的十年里,用心教养,提供依靠,一旦孩子长到青春期,父母再怎么努力,也再无法提供实质性的影响。
如果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父母忽略了教养,将来孩子再怎么叛逆,父母也只有摇头、叹息的作用了。
自己犯的错,养出一个朝自己狠心踢来的儿子,最后只能自己来承受。
没有规矩的爱,就是一把伤人的刀。
最后伤了自己,也伤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