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家当米妈也有这样的纠结。孩子大了,每天催作业的是她;逼着孩子洗澡的是她;从被窝里把孩子拉出来的是她……回家给孩子讲故事的是我;出差往回带礼物的是我;偶尔早回家和孩子滚在一起的是我……表面上看,孩子似乎是和我“亲”。
我家当米妈也有这样的纠结。孩子大了,每天催作业的是她;逼着孩子洗澡的是她;从被窝里把孩子拉出来的是她……回家给孩子讲故事的是我;出差往回带礼物的是我;偶尔早回家和孩子滚在一起的是我……表面上看,孩子似乎是和我“亲”。但你能想象我每天在两个女儿与孩儿她妈的醋意间游走是什么感觉么?
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有一颗玻璃心,常常会追着孩子讨要一个心目中NO.1的位置。
如,我们会担心孩子跟对方太好,而跟自己不够好;
如,我们明知不恰当,却仍会有意无意地问一问孩子“爸爸和妈妈,你最喜欢谁呀?”、“如果爸爸和妈妈同时掉进水里,你想先救谁?”之类的问题。
面对父母的无理取闹,孩子是怎么应对的?
外国一家电视台曾做过这样一个街头随机采访,采访对象是大都是学龄前小孩子们,采访的问题是:“爸爸或妈妈你最爱谁?”通常,小一些的孩子的答案都会是妈妈。
大一些的孩子呢,为了不得罪父母中的任意一方,通常会回答“都喜欢。”但若采访者变换一个提问方式,诸如,“天空中砸下来一个冰箱,你希望谁能躲开?爸爸还是妈妈?”孩子通常都会回答“妈妈。”
听到这样的回答,母亲的心里一定是美滋滋的。
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妈妈可能会伤心了,因为针对6~12岁孩子的调查研究发现,他们普遍存在亲近父亲而厌烦母亲的倾向。
女儿是爸爸的小情人,这话有一定的道理。
我现在正面临着被孩子嫌弃的问题:
随着闺女逐渐长大,我发现她跟爸爸越发亲昵,对待我呢,则是横挑眉毛竖挑眼,“妈妈,这么简单的小人你都不会画,你看看人家老爸的手艺多好,那么难的飞机都拼好了。”“妈妈,你做的饭没有爸爸做的好吃。”“老爸给我讲《西游记》,妈妈讲的一点也不精彩。”
而且父女俩还有了小秘密,没事爷俩就嘀嘀咕咕说悄悄话,我假装不经意地路过,小家伙赶紧大喊,“妈妈停,我和爸爸讲秘密,你不能听。”每每听到这句话,我的心就会碎一地。
孩子爸得意得不得了:“你终于体会到我的感受了吧。我这是翻身农奴把歌唱,想当初孩子一出生,家里的大床就没我的份儿了。一岁之前是你赶我走,嫌我打呼噜吵着孩子;孩子一岁之后,是小家伙撵我:‘爸爸,我要睡觉了,你去自己的床。’回想我那时候的心情啊,哇凉哇凉的。”
一天实在没忍住,抓住小家伙,向她讨要一个说法,“宝贝,你为啥跟老爸那么好,都不喜欢妈妈了?”“因为妈妈老是说我,总让我做这做那,还不让我喝果汁;爸爸跟我一起,就总是给我挠痒痒、让我骑大脖子,带我出去玩,踢球跑步骑车,还给我买好吃的。不过,我还是最喜欢跟妈妈一起唱歌跳舞和画画,还要一起手拉手遛弯……”
很明显,在孩子心中,我不再是她的No.1,孩子变得跟老爸更亲近了。
为何会如此?通过分析不难发现,有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跟孩子的心理发展有关:
从个体发展来看,孩子一生中最少需要经历三次分离,第一次是与妈妈身体的分离,第二次是与妈妈心理的分离,第三次是与家的分离。
通常,孩子与妈妈的分离是发生在3~6岁阶段。这之前,孩子更多从妈妈处获得心理能量,有困难大都会扑向妈妈温暖的怀抱,以寻求庇护;这之后一直到青春期左右的孩子,遭遇挫折,则更多愿意从爸爸那里获得帮助和建议,并十分乐意在爸爸的鼓励下勇敢去尝试一番。
另一方面,则跟父母的养育方式和态度有关:
妈妈从小就照顾孩子的一切琐事,孩子的大事小事都一手抓、都需要想到,我们自身也习惯了这样对待孩子。虽然,很多事孩子早已能够自己独立完成,做得很棒,但我们仍旧不放心,仍把他们当做小婴儿,还想要包办或指手画脚。
也正是因为我们这种事无巨细的关爱和亲密无间的方式,与孩子渴望独立、想要尝试分离的愿望相冲突,故而导致了孩子的有意或无意的反抗行为;
而孩子爸呢,则会鼓励孩子更多的探险,会放手让孩子去尝试,甚至偶尔还会带着孩子去试探妈妈限定的界限(如偷偷给孩子买饮料、让孩子喝果汁等),也正因为如此,孩子爸轻松地获得孩子的认同,成为孩子乐于亲近的人。
不难发现,谁能更好地关注到孩子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并给予积极回应,谁就能得到孩子更多的信任和更多积极的回馈。这也正是父母养育孩子的智慧所在——“亲密”和“有间”并行,在给孩子积极关爱的同时,还需要处理好与孩子的分离,让孩子能离开父母走出去。
学会放手,看着孩子离开,是父母的必修课之一。
试想,如果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分离没有发生,会是怎样的情况?
我就接触到这样一个案例:
孩子的父亲因工作不得志,而养成了酗酒的习惯,酗酒又加剧了他在工作上的受挫和不如意。他将这股气发泄到妻子和孩子身上,常常喝醉了就打骂孩子、训斥妻子。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和妈妈结成了同盟,一起面对丈夫(爸爸)的打骂,互相疗愈伤口,相互分享情感。
生活中,这样界限不清或者亲子关系颠倒的情况不在少数。从中,我们可以看到:
一方面,夫妻关系以及亲子关系是混乱的,妻子或丈夫无法从对方身上获得支持,结果导致孩子被迫背负起了不属于自己的责任,他在无形中扮演了丈夫的角色,替妈妈遮挡来自爸爸的责难和负面信息。
另一方面,父母和孩子都未意识到孩子成长需要自己的空间和力量。父母不尊重孩子的感受,孩子也无法找到独立的自己——他的一切都是依附于父母的,做什么都会询问妈妈意见,看父母脸色行事。这是很让人悲伤的事情。
对于孩子来说,光有爱是不够的,还需要学会与孩子分离,帮助孩子长成为独立的个体。
当然,养育孩子从来不是父母一方的责任,应是双方共同的责任。只有父母肩负其自己的责任并这样做时,孩子才能真正从中受益。
即使父母的养育方式和风格不一致,但这种差异反而对孩子的成长有好处,因为孩子能从中学到与不同类型的人打交道的技巧,最重要的是,他能从多重依恋关系中获得心理支持和能量,并弥补其他家庭成员教养方式的不足,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