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在教室中目睹了这样一个事情,直到现在都久久不能平静。 大概一点左右,一个妈妈带着她一二年级样子的女儿来上数学一对一。
今天在教室中目睹了这样一个事情,直到现在都久久不能平静。 大概一点左右,一个妈妈带着她一二年级样子的女儿来上数学一对一。由于小学生的一对一课家长是可以旁听的,而这节课刚好赶上我没课且数学老师的工位就在附近,故而有幸(或者说是不幸)见证了:家长是如何让一个孩子恨上学习的。课程开始时,家长坐在学生和老师身后,不断提醒着孩子不要乱动,要认真听讲,每当老师讲完一个知识点,家长都要问一句:你听懂了吗?由于自己在课堂上从来没经历过家长“指手画脚”的情况,于是好奇的我开始关注这个特殊的课堂。
我发现,那个学生最多也就六七岁,剪了个蘑菇头,萌萌的,个子不高。就是这个小不点,被夹在了老师和妈妈这两个大人中间。从我的角度看过去,只能看到她的头顶。妈妈和老师低着头一遍遍地问她:听懂了吗?她仰着头表示肯定,我想,那时候,在这个孩子的眼睛里,这两个大人一定是“异常高大”,她一定很有压迫感。
多么失败的案例啊!我终于知道了,一个家长,到底是怎么让一个孩子恨上学习的了。
? 我们来看这个妈妈:
首先开始的时候过分参与到教学,她总是用她大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在她看来,一道题目,她会做而孩子不会,于是她就会认为是孩子不够认真。不愿意给孩子思考的时间。这样的做法,折射到孩子心中,她会觉得每次学习的过程,是紧张的、压迫的,是不可以犯错的,是令人害怕的。
接着即使是孩子答对了的时候,妈妈认为这是“理所当然”、没有任何鼓励的言语(老师看出妈妈的问题,对孩子加以鼓励的时候,妈妈还要加一句:不要骄傲)。这样的做法,折射到孩子心中,她会觉得,学习是件没有成就感的事情,即使答对了题目也没有什么意思。
第三这个故事的高潮,家长夺过笔,叫嚷着为孩子数三角形的时候。我真想拿手机给拍下来,然后下课放给家长看看,让她体会一下那种感受。然后给她解释孩子的“这不公平”究竟是什么意思。于是乎,这样的做法,折射到孩子心中,她会觉得,学习充满了不公平、充满了责骂,充满了“以强凌弱”。
最后当孩子哭闹的时候,家长为了迅速解决问题,用出了“给奖励”的杀手锏。这一动作,似乎是整个课堂上家长唯一使用的积极手段,然而在我看来,却是最失败的一个。因为,在孩子已经感受到学习带给她的“压迫”、“紧张”、“无趣”、“不公”等等负面感受后,家长“给奖励”这个手段会强化孩子的另一个意识,学习没什么意思,但是唯一的作用就是“获得奖励”。于是,学习这个事儿就终于在孩子那里变得“功利”。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初高中生会认为“学习就是为了考大学,考上了就不学了”。
我不知道,孩子下课后,这个妈妈是否会履行诺言给予奖励,如果她食言,那么就又会给孩子增加另一个印象“学习,就是欺骗”。多么失败的案例啊!也许你会说,仅仅一次课堂,哪里会有这么严重的影响。而我要说,如果每节课都是如此呢?如果生活中事事如此呢?一件不经意的小事折射的是日常生活的常规状态,一日、两日、日复一日,你还会觉得一节课的表现不能说明问题吗?也许你会说,这毕竟是特殊现象。真的是特殊现象吗?也许你没有经历过“数三角形”这么惨烈的事件,但是,你可曾经历过这样的事情:高中时,家长不许出去玩儿,因为你还没把作业写完;高中时,家长会没收你的“闲书”,认为这跟考试无关;高中时,你是否经历过家长会后,家长的焦虑、歇斯底里;高中时,家长是否许诺过,考上大学,你要啥给啥。你一定经历过。那么,你还会认为这是特殊事件吗?
回忆一下吧,当孩子小的时候,他们是不是曾经拿着各种小儿书,蹒跚地走到你面前,让你讲。那时候,他是不是会咿咿呀呀地边听你讲,边问出很多问题。
回忆一下吧,究竟是从什么时候起,他开始不再提问、不愿看书,从什么时候起,他开始厌恶学习的。回忆一下吧。
救救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