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孩子被打了心疼,孩子打人了内疚,是用“武力”战胜对方,还是教会孩子向成人求助?是放手不管,还是让孩子在“争斗”中自我成长?
孩子们总会为一点点的小事争吵,甚至发生言语或身体上的攻击行为,类似的这种冲突行为在孩子们的交往中比比皆是。为什么孩子间总有那么多的“争斗”?为何孩子间总有“争斗”?
因素1:年龄特点争斗指数:(★★★★★)
因为年龄尚小,孩子们通常以自我为中心,不懂谦让,不能站在他人角度思考,从而有些固执己见。他们判断人或事的好坏以结果为准,不注重过程和对方动机,因而会造成误解及不必要的冲突。
因素2:语言运用能力争斗指数:(★★★★)
同样由于年龄的影响,他们的语言发展水平受限,在向别的小朋友表示友好或无恶意的情况下由于语言沟通不明,致使对方误解,容易造成冲突与争斗。
因素3:不同性格争斗指数:(★★★★)
性格较柔弱的孩子在遇到冲突时一般会采取告状或求助第三方,尤其是与性格较强的孩子发生冲突时,他们这样做是避免冲突升级,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一种措施。但经常这样做会强化对方的行为,从而更加不利于柔弱的孩子。而较强的孩子可能会诉诸武力或直接争抢。
孩子“争斗”的5大场景
场景1:这是我的椅子!3岁的小馨搬来把椅子,小雅马上说:“这是我的椅子,还我。”小馨不示弱,坚持不让,说这是她的椅子。小雅立马硬拉小馨起来,小馨就是不让,也用手去推开她。结果,两人你拉我扯地僵持了一会,小雅看小馨不让就生气地走了。
赵老师案例解析:占领物品或“领地”
◆ 小年龄的孩子:在由物品、空间争议引起冲突时通常直接动手。他们的社会认知、心理理论能力处于较低发展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及意识都较弱,加之性格不同因而影响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 大年龄的孩子:在语言表达上还是较欠缺,容易引起误会并造成冲突。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智力发育,有的孩子还是采用直接争夺,有的则会使用试探性的威胁或和对方交换等缓和手段。孩子的行动缺乏组织性,行为不假思索,具有很大的冲动性。
场景2:我只是想看漂亮的发夹5岁的月月在游乐场玩耍的很投入,突然被对面小朋友头上戴的漂亮卡通发夹吸引了,于是渐渐靠近,身子还故意挤兑那个小朋友,眼睛却直直地盯着卡通发夹看,这时对方小朋友不高兴了,开始还击。最终,月月朝着小朋友的脑袋一掌拍了下去。
赵老师案例解析:故意挑衅
当遇到故意挑衅时,孩子们采取的反应大多是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或告状等手段。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能够清楚地认知对方行为的意图和动机,能够区分无意和有意,从而采取不同的反应方式。
这类冲突是所有冲突起因中敌意程度最强烈的一种,主要集中在大年龄段孩子中。
场景3:你弄湿了我的衣服课外活动结束后,小朋友们都有序地洗手排队喝水。4岁的牛牛在奔跑中不小心撞碰到了正在边走边喝水的壮壮,杯子里的水洒了出来,弄湿了壮壮的衣服。壮壮大声叫了起来,紧接着马上动手打了牛牛一拳,牛牛不加思索地还手打了壮壮。
赵老师案例解析:孩子的偶然行为
◆ 小年龄的孩子:由偶然行为造成的冲突几乎都是诉诸告状,这是因为孩子还不能区分对方是否为有意行为,判断人或事情的好坏以结果为标准,而不注重过程或对方的动机。
◆ 大年龄的孩子:在由对方的偶然行为发生的冲突中大多是采用身体攻击、威胁命令或告状。这些偶然行为有些是由于孩子不能判断对方的有意或无意,因而采取了告状或攻击性行为。有些行为孩子可以判断对方是否为有意或无意,但却不能容忍谅解对方而产生报复或威胁行为。
场景4:我说的才是对的!5岁的大双和卯卯在一起下飞行棋,因为有快有慢,开始出现差距,“我说的游戏规则才是对的!”于是,两个人开始对游戏规则产生了分歧。一边争抢筛子,一边动手推对方。
赵老师案例解析:干涉并控制他人
孩子们在别人干涉、控制自己时都会采取告状或身体攻击的手段,但不同关系之间的孩子在冲突过后会有不同的结果,关系好些的同伴间似乎不会因为不太恶意的干涉控制而反目。关系不是很好的同伴或者陌生孩子间如果不能相互容忍,双方会因此情绪受到些影响。
场景5:是他先打我的!早操结束后,老师请小朋友们将呼拉圈整齐地摆放到指定位置,而成成却直接将圈圈扔过去。此时,站在一旁的石头(5岁)看到了,带着不满的情绪走过去用拳头捶了一下成成的背,成成不明就里,也朝石头打过去。石头立刻告诉老师:“成成打我!”成成也很不服气:“是他先打我的!”
赵老师案例解析:违反纪律和规定
◆ 小年龄的孩子:在对方违反纪律或规定时一般都用命令或威胁的口气对对方说,因此遭到对方的反抗和言语攻击,双方都会因此影响情绪。
◆ 小年龄的孩子:在这方面相比要好些,他们可以考虑到对方的情绪,会采取说理解释等较为温和的方式,对方因此也较能接受。
父母如何“劝架”有3招
家长们不能一味地害怕孩子受伤,而总灌输避免冲突的办法,需要帮助孩子们一起直面交往中的冲突,而不是避免冲突。教你3招:
>>>>第1招:移情训练
移情训练就是通过故事、情景表演等形式让孩子去理解和分享别人的情绪体验,以使他们在日后生活中对他人类似的情绪体验会主动地、习惯性地产生理解和分享。
这种方法的侧重点在于让幼儿进行情感换位,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如让发生冲突的A和B之间交换身份,冲突中的幼儿双方往往情绪表现强烈,借助这一情景,对孩子进行移情训练是促进幼儿情绪情感社会化的良好时机。
>>>>第2招: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孩子们通过游戏来解决问题与发泄情绪的一种有效途径。家长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扮演交往中可能产生的冲突,如争抢物品、领地等。将这些可能产生冲突的场景搬到家里,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角色扮演表现出来:
◆ 一方面为孩子的人际交往做有意准备。
◆ 另一方面为孩子积累直面各种冲突的经验。
>>>>第3招:表演游戏
在戏剧当中有一种“坐针毡”的办法,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同伴交往中各种冲突背后的原因,学会尊重与接纳各种不同的观点。如对于为什么要动手,有的孩子就会说“我喜欢他,只是想捏捏他的脸”、“他总是不听老师的要求,我在提醒他”……让孩子们听听行为背后的原因,下次再遇到此类事情就能从多角度思考。
孩子与人交往中的冲突不可避免,孩子们也正是从这些冲突中慢慢积累人际交往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