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下经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兴趣班不出“效果”。事实上,兴趣班不出“效果”,甚至孩子对兴趣班产生抗拒,往往并不在于兴趣班本身不好,而是家长对于兴趣班的认识有误。
把兴趣班当成特长班
很多父母把兴趣班看成特长班,送孩子去学,就是要让孩子有一两样专长。这愿望是好的,但也许不是很现实,因为我们很难在他这么小的时候,就把他将来的专长锁定在某些项目上。所以,还是先把目标定在孩子基本素质的提高上。有了这个基础,孩子将来的发展会更有后劲,也更有可能使他将来真的具有终生受益的专长。比如,在一个绘画班中,其实真正能画得好的孩子并不多,能成为画家的孩子更是少之又少,但只要孩子接受了这方面的信息刺激,培养了对于色彩的感知和审美的眼光,开发了对于创造的热情以及对于艺术的兴趣,这就是孩子上兴趣班的收获。
贪多求全,盲目跟风和攀比
有些父母希望孩子十全十美,这个也学那个也学,结果家长花费了巨大的财力、人力,孩子更是累得筋疲力尽,影响身心发展,反而抑制了学习的兴趣;而有些父母看到其他孩子都报兴趣班,自己的孩子没有报,生怕孩子会落后,心里十分焦虑。盲目跟风和攀比除了满足父母的虚荣心外,对孩子没有任何好处。
把孩子交给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却挤没了正常的休息时间,这是最要不得的。孩子的精力有限,每天连轴转地“上班”,不仅会让孩子觉得筋疲力尽,还容易扼杀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一般来说,学龄前的孩子最多上一两个兴趣班,学龄期的孩子则不要超过3个。
只重结果,忽视过程
比如:学琴的家长只注重孩子学了哪支曲子;学画的家长只注重孩子是否画了一幅完整的画;学珠心算的家长只注重孩子算得是否快…只看重结果,无论是给孩子还是给老师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其实教孩子,学习的过程远比结果更重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调动他们多个器官、多种感觉,培养多方面的能力。比如学习弹琴,手眼耳的协调非常重要,耐性、毅力、战胜困难的能力决定着他是否能学习下来,而经过自身努力战胜困难后的成就感也使他心情愉悦。贯穿在孩子学习过程中的这些品质,家长可能看不到,但却对孩子的未来影响深远。
把自己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
有些父母对自己幼时的兴趣没有得到发展而遗憾,便把愿望强加给孩子,强迫孩子上不感兴趣的兴趣班。一旦孩子为了父母而学习,兴趣班就成了“受罪班”。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想法。他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因此,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让他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对于感兴趣的事,孩子能学得又快又好。而父母自己的理想,还是自己努力去接近目标吧。
上兴趣班如同赶场,没了亲子时间
孩子在这个年龄段是离不开亲情的,与父母在一起,是使他们心理发展正常的基础,如果忽视幼儿心理以及亲情的交流,只顾上兴趣班,你会发现孩子变得不听话、爱发脾气等等。时间长了甚至容易与子女在心理上产生隔阂,难以沟通。
认为坐在教室里才是真正的学习,忽视生活中的教育
有些家长过于忽视自己的能力,认为只有带着孩子上这个班、那个班,让孩子规规矩矩地坐在小椅子上听老师讲课,才是真正的学习,对生活中的只是反而视而不见。其实,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利用水、阳光就能做些科学小试验,比如用镜子聚太阳光,点燃一根火柴;在水中放上铁和塑料,观察水的浮力;这些一样是学习。带孩子走进大自然,让他观察天气的变化、溪流的走向、认识各种动物、植物,这又是一堂多么生动有趣的自然课呀!
选择兴趣班的几个原则
6岁以前的孩子,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他们有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有独特的学习方式。如果家长不考虑他们的这些特点,一味地以成人的想法和要求去强加于他们,那么不仅不能起到促进幼儿发展的作用,可能会有极大的消极作用。所以,家长的眼光一定要放长远,要有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利于孩子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
对于年幼的孩子,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他的兴趣倾向。如果孩子一听音乐就摇摆,那么他的兴趣可能在唱歌、跳舞;如果孩子喜欢涂涂画画,那么他的兴趣可能在绘画。对于大点的孩子,父母可以直接询问孩子的兴趣及意愿,如果孩子一时无法确定,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分析,提出建议。
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
兴趣班可以开发孩子的潜能,因此,父母们往往会给内向、胆小的孩子报唱歌、跳舞、轮滑班,给外向的孩子报书法、绘画班。这种想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但也要考虑孩子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承受能力。如果孩子在某方面发展比较差,性格又内向胆小,父母千万别强迫孩子上所谓的“互补”兴趣班,孩子很可能因为不断受挫和失败而影响心理健康。家长不如就让孩子往自己的性格上走,在他所熟悉的环境中找到成就感。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
遵循孩子自身的年龄特征、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理智地选择学习时间。比如学习小提琴的年纪5~6岁比较适当,如果太早,对孩子来说过于勉强。学习书法,年龄不宜太小,学龄儿童从三年级开始学习书法较为适当。学古典舞蹈的适龄期是4~5岁,此时智能已发展、运动神经及感受性也开始运作,会自动自发努力。围棋和象棋的开始适龄期是3~4岁,只要孩子能区分棋子的黑和白,棋上的文字可以了解即可,这两种棋都有很难的专业术语,如果要充分了解,一般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
注重孩子的直接体验
孩子上兴趣班后,父母要细心观察孩子的情绪,孩子感觉快乐还是压抑?如果是压抑,是教学方式有问题还是人际交往有问题?是父母参与太少还是兴趣班报得太多?在分析各种原因后,父母才能够帮助孩子去面对遇到的困难,而不是粗暴地强迫孩子坚持。
建议家长先报一个试学课程,通常5~8节课能够看出孩子是否拥有继续学下去的倾向,如果家长能跟孩子一起参加兴趣班,或者当他的学生更好,父母的支持和信任是孩子前进的动力。
理性地面对孩子的兴趣转移
有时候明明是孩子自己要报的兴趣班,可一段时间后,孩子却不想学了。这种变化在心理学上称为“兴趣转移”。年龄越小的孩子,兴趣的变化越是频繁。兴趣不断地转移,说明孩子在不断地尝试和探索更适合自己的事物。如果过了这个期限,孩子依然想放弃,那么就尊重孩子的兴趣转移。与其让孩子固守在一个他并不感兴趣的领域消磨学习的积极性,不如让孩子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里自由发挥。
综合考虑兴趣班的环境
在为孩子选择一个具体的兴趣班时,家长首先要考虑它是否有好的设施和条件,从而可以为孩子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要考虑兴趣班离家的距离,如果路程过于远的话,路上的劳累颠簸可能会使孩子到了那里已经疲惫不堪、无心学习了,结果是得不偿失。再次,家长应观察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以传授技能技巧为主,还是以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为主呢?如果是单纯培养孩子模仿的技能,甚至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恐怕会使孩子丧失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丧失创新的意识,对其今后的成长反而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