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某天经过一户人家的门口,听到他们家的小男孩一边哭一边求饶:“妈妈,我好好认字,你不要打我,好痛啊!”
那位妈妈的语言有点粗暴:“Y的我省吃俭用,帮你买了最贵的笔记本,我不就是为了让你上小学轻松些吗?你看人家谁谁谁都认了200字了,我为了你,我一年到头都不舍得买条裙子,我容易吗我……”
孩子带着愧疚和痛苦认字,想必也是一种煎熬啊。
殴打强迫孩子认字,在现代家庭应该已经是不常见的了,喜欢幼儿说的读者们也一定不会是这样的父母。但我猜得不错的话,大多数家庭教孩子认字或在不久的将来教孩子认字大概会是这样情形:
大人:宝贝,来念“田”……“田”……读3遍!”
孩子:“田”,“田”字,“田”!
大人:嗯,宝贝好认真。来,我们写10遍“田”字……嗯,不错。怎么样,认得了没?要记住哦!
没多久,孩子在脑海里的“田”字渐渐地没了踪影,还可能在下次认字时找各种借口逃避,”我看一会电视再认字“,”我的玩具没收拾呢“……
你大概只能感叹:“心好累,教孩子学习认字这么难,花了时间精力还不想学,怎么办呀?”
幼儿说提醒一下,如果你是这样教孩子们认字的,想必没哪个孩子会喜欢,并且也不会长久,更糟糕的是,孩子被任务式的认字吓跑了,学习的兴趣刚萌芽就被掐死了,好遗憾!
为什么会这样?上面的方法叫“机械记忆”,效果差,枯燥无味,不仅孩子提不起兴趣,最要命的是,孩子忘记得快!效果就像用低劣的胶水往一个空白的墙上贴字,没多久就会自动掉落的感觉。
人的大脑有一个特征,就是新的知识被单独地存放于大脑,毫无例外地都会步入遗忘曲线最终被从大脑擦除的命运,但如果新的知识跟大脑内已有的旧知识产生关联,大脑不仅不抗拒,还能学得快,容易转化为长久记忆。
举个例子,当你教孩子认“田”字的时候,帮助孩子从脑海里翻找旧储存,比如,“你记得我们上周到郊外玩,那里一片一望无际的金黄色的稻田,我们从高山上往下面看,能看到一格一格的,我们的祖先就是通过象形的方法创造出‘田’字”,又或者“你看邻居的叔叔就是姓田的,那位叔叔的姓就是这样写的”。
一切顺理成章,不用强迫不费劲,孩子自然就学会了,并且还不容易忘记。
这种方法在心理学上叫“图式”,是伊曼努尔·康德最初提出的,后被心理学家们沿用至今,是最适合大脑储存新知识的形式,就像帮孩子给大脑织网,知识与知识关联得越多,记得越牢固,最重要的是毫不费力!
如果孩子没有某种知识的旧储存怎么办?那就创造新的关联!如何做呢?
比如贲(féi)字,不仅大人容易忘,估计所有孩子看完就像子弹打在防弹衣上只留下些少印痕,如果很巧的是,孩子几天后遇见一个身材有点臃肿的阿姨,一问她刚好姓“贲”,孩子的大脑一下子触电连接——“哦,贲阿姨,这个‘贲’字我认得!”对于图式来说,遇见贲阿姨是新认知,旧储存是前几天仅留些少痕的“贲”字。
有人说,如果我的孩子没遇见贲阿姨怎么办?那你就创造出来啊,比如有一天你跟孩子在路上遇见一个身材稍胖的邻居,你可以通过帮助孩子区分的方法产生新关联,“这个阿姨有点肥。还记得我们前几天学过那个‘贲’字吗?阿姨有点肥的‘肥’是肥嘟嘟的意思,写法是这样这样的,前几天的那个‘贲’是姓氏,写法完全不同……”
幼儿说提醒,旧储存一定是已经发生过的,或者在孩子脑海里已经存在的,这样才能形成图式。
生活是孩子认字的最好的“图式”库,日常生活、家里、户外、商场,孩子记忆中发生过的事……只要
大人帮孩子从脑袋里寻找或让孩子养成自主搜索大脑的习惯,久而久之便会习惯成自然。
这个方法很强大,能应用于孩子未来所有知识的学习,一旦孩子养成这样的习惯,将受益无穷。就好比历史试卷问“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跟生活中“妈妈说过最好吃的梨子是山东梨”,一关联得出“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发生在山东”,孔融是山东曲阜人,是不是很棒?
如果你当初读书时没懂得这样做,那一定要将这个方法教给你的孩子们,因为这将成为他们受用一生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