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湿气重吃什么中成药?中医是我国的国医,但因中医煎煮太麻烦,所以渐渐的就开发了中成药的市场,那么,吃什么中成药去湿气呢?去湿气的中成药有哪些呢??
健脾丸为著名的消食导滞药,因具有健脾消食之功而得名。它是根据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类方》卷五中的“健脾丸”方加减而成的,为保和丸的姊妹方,小儿消化不良最为常用, 此外,还用于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等。
成分:党参、白术(炒)、陈皮、枳实(炒)、山楂(炒)、麦芽(炒)。
功效:健脾开胃。用于脾胃虚弱,脘腹胀满,食少便溏。方中用党参、白术补益脾胃以资运化;山楂、麦芽消食化滞;陈皮、枳实理气和胃。 诸药合用,补脾益胃,理气运滞,对于脾虚食积证极为适用。
苓桂术甘汤,中医方剂名。为祛湿剂,具有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之功效。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心源性水肿、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梅尼埃病、神经官能症等属水饮停于中焦者。
成分: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功效:中阳不足之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
木香顺气丸,中成药名。为理气剂,具有行气化湿,健脾和胃之功效。主治湿浊中阻、脾胃不和所致的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恶心、嗳气纳呆。
成分:木香、枳壳(制)、陈皮、香附(醋制)、槟榔、苍术(炒)、砂仁、厚朴(制)、甘草、 青皮(炒)。
功效:行气化湿,健脾和胃。主治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恶心,嗳气纳呆。
香砂胃苓丸,为黄褐色或棕褐色的水丸。成分有木香、砂仁、苍术、厚朴、白术、陈皮、茯苓、泽泻,猪苓、肉桂、甘草。气微香,味微苦、辛。注意事项是避风寒与忌食生冷食物。
主治:水湿内停之呕吐,泻泄,浮肿,眩晕,小便不利等症。
功效:祛湿运脾,行气和胃。
附子理中丸,温中健脾。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
成分:附子(制)、党参、白术(炒)、干姜、甘草。
功效:温中健脾。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等病症
此方是治疗脾虚泄泻的代表方剂。用于因稍进油腻食物或饮食稍多,大便次数就时显增多,伴有不消化食物,大便时泻时溏,迁延反复,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神 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
成分:人参、白术、茯苓、山药、莲子肉、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大 枣。
功效:补脾胃,益肺气。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益气 健脾,渗湿止泻
五苓丸,主治水肿、泄泻、水气内蓄等的药品,是由泽泻、茯苓、猪苓、白术、桂枝组成。
功效:利水渗湿,温阳化气。用于水肿、泄泻、水气内蓄等证。对外有表证、内停水湿之太阳蓄水证,见有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饮入即吐、小便不利者尤宜。现代常用于慢性肾炎。
用量:内服。水丸剂:每12粒重1g,9g/次,2次/日;散剂:10g/包,l包/次,3次/日。
归脾丸,中成药名。为补血剂,具有益气健脾,养血安神之功效。用于心脾两虚,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昏头晕,肢倦乏力,食欲不振。
成分:党参、白术(炒)、炙黄芪、炙甘草、茯苓、远志(制)、酸枣仁(炒)、龙眼肉、当 归、木香、大枣(去核)。
功效:益气健脾,养血安神。用于心脾两虚,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昏头晕, 肢倦乏力,食欲不振,崩漏便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