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产后恶露一般在3周左右排净,如果产后两个月以上恶露不尽,就要引起重视了,产后恶露不尽有可能会给产妇的身体带来及其严重的后果。
产妇排出恶露为一种生理现象。正常恶露有血腥味,不臭。恶露可分为三种。一是血性恶露。这是产后第1至4天内排出的分泌物,量多,色鲜红,含血液、蜕膜组织及黏液,与月经相似,或稍多于月经量,有时还带血块。二是浆液性恶露。这是产后4至6天排出的,色淡红,含少量血液、黏液和较多的阴道分泌物,并有细菌。三是白色恶露。这是产后1周以后排出的较白或淡黄色的恶露,含大量白细胞、蜕膜细胞及细菌,状如白带,但较平时的白带为多。每个产妇虽然都有恶露,但各人排出的量不尽相同,平均总量约为500~1000毫升。各产妇持续排恶露的时间也不相同,正常产妇约3周左右干净,如果产后两个月以上恶露仍淋漓不净,则属于恶露不净。
产后恶露不净的三种原因
组织物残留
可因子宫畸形、子宫肌瘤等原因,也可因手术操作者技术不熟练,致使妊娠组织物未完全清除,导致部分组织物残留于宫腔内。此时除了恶露不净,还有出血量时多时少,内夹血块,并伴有阵阵腹痛。
宫腔感染
可因产后洗盆浴,或卫生巾不洁,或产后未满月即行房事,也可因手术操作者消毒不严密等原因致使宫腔感染。此时恶露有臭味,腹部有压痛,并伴有发热,查血象可见白细胞总数升高。
宫缩乏力
可因产后未能很好休息,或平素身体虚弱多病,或生产时间过长,耗伤气血,致使宫缩乏力,恶露不绝。
由于症状表现不一,治疗也不尽相同,通过观察恶露的性质、气味、量及持续时间,可以了解子宫复原情况及其有无感染存在。如果血性恶露持续2周以上,量多,常提示胎盘附着处复原不良或有胎盘胎膜残留,如果分娩1个月后恶露不净,同时伴有臭秽味或腐臭味,或伴有腹痛、发热,则可能是阴道、子宫、输卵管、卵巢有感染;如果伴有大量出血,子宫大而软,常提示子宫复旧不良。故应及时去医院请医生查找恶露不净的病因,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诊断:1。产后3周,阴道仍有红色恶露排出。2。如恶露有臭味,或伴有低热、下腹疼痛、子宫复旧不良,或子宫有触痛,则有宫腔感染。3.B超检查子宫复旧不良,宫腔内有组织时,为胎盘或胎盘残留。
立即治疗
如果发现阴道出血多或时间延长,或血液有异味应尽快到医院检查,如果情况不严重或暂时没发生异常情况可使用缩宫剂和抗生素。如果情况严重或发现有胎盘残留的情况,应在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下实行清宫术,将残留物清除干净以促进宫缩。如果残留物滞留时间过长可在B超下实行清宫术,尽量一次清除干净。排除感染、胎盘残留等病变,产后恶露不绝可用民间验方或中药治疗。
子宫收缩度差,可服益母草。每次2至3两,加红糖煎水服用。
益母草能活血,调经,解毒,因此成为妇产科的专药,尤其对子宫收缩有莫大作用。
验方一
组成:柴胡18克、泡参25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炮姜5克、益母草25克、生姜10克、甘草5克、赤芍12克、大枣12克,煎服。
功用:理气散寒,调和冲任,活血化瘀,温宫止血。
主治:恶露不绝。症见恶露淋漓涩滞不畅,时来时止,挟块色黯,小腹微胀痛。
验方二
组成:生地12克、熟地12克、白芍12克、麦冬15克、山药20克、连翘12克、制香附10克、木香6克、女贞子20克、旱莲草24克、乌贼骨15克、茜草根12克、冬瓜仁20克、砂仁3克,水煎服。
功用:养阴清热,理气调冲止血。
主治:血热气滞,冲任亏损所致的产后恶露不绝。症见小腹胀,恶露淋漓不止,小便色黄,口干,舌质红,无苔,脉弦数。
(一)产后恶露不绝的预防
1。分娩前积极治疗各种妊娠病,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贫血、阴道炎等。
2。对胎膜早破、产程长者,给予抗菌素预防感染。
3。分娩后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全,如有残留者及时处理。检查胎盘胎膜将胎盘平铺,母体面向上,注意各叶能否对合,有无缺损。然后将胎膜提起,检查是否完整,同时注意有无异常血管通过胎膜,如有血管断端者,说明可能有“副胎盘”残留在宫内。如胎盘不完整或大部分胎膜残留,须在严密消毒下,徒手或用器械进入宫腔取出,以防产后出血或感染。如有小部分胎膜残留,可于产后使用宫缩剂促其自然排出。
4。坚持哺乳,有利于子宫收缩和恶露的排出。
(二)产后恶露不绝的治疗
如治疗及时会很快痊愈,恶露干净。如治疗不及时,或身体抵抗力差,少量出血有可能会发生产褥期严重感染或遗留慢性盆腔炎,若严重感染可导致子宫内膜坏死后出现大出血,严重的危及生命,长时间下去可能导致癌变。
妇女其实也应在分娩后的日常生活中注意几项事情,以防恶露不绝。
1。分娩后每日观察恶露的颜色、量和气味,正常的恶露,应无臭味但带有血腥味,如果发现有臭味,则可能是子宫内有胎物残留,应立即治疗。
2。定期测量子宫收缩度,如果发现收缩差,应该找医生开服宫缩剂。
3。保持阴道清洁。因有恶露排出,妇女应勤换卫生棉,保持清爽,最好暂时禁止行房,避免受感染。
4。产后恶露不绝,若怀疑有胎盘残留,应及时去医院就诊,并在医生指导下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