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育婴在线百科小知识。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育儿 > 0-1岁婴儿护理

婴幼儿敏感期的表现和应对方法

【摘要】婴幼儿敏感期指的是宝宝在某个特定时间段会对某一项特质专心,这个阶段也是宝宝学习的最佳时期,下面来具体了解一下婴幼儿敏感期的表现和应对方法。

婴幼儿敏感期的表现和应对方法

感官敏感期

就是宝宝的各个感官,包括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的敏感期。这个阶段比较长,从孩子出生起可以持续到6岁以后。直到7个月左右,他的视力会基本接近成熟。

视觉敏感期(0-6个月)

婴儿的视力在出生头几个月就会有突飞猛进的发育。在这个阶段婴儿

逐渐形成对视线范围中的某一个点的聚焦能力;

学会用眼睛跟随或跟踪移动的物体;

感受更丰富的光影和黑暗;

4个月大时,婴儿能够分辨所有的色彩和形状。

应对方法:

有明显对比图案的图画或书。

如黑白卡,说到黑白卡《宝宝黑白卡》,市面上的各种粗制滥造的黑白卡太多了,请认准中信出版社的这套,凯迪克奖得主。大师之作,无可争议的史上最畅销黑白卡。

小月龄时作为黑白卡使用,大一点时可以作为绘本亲子阅读使用。

各式各样、色彩明亮的可以移动的玩具,跟宝宝玩追视游戏。

宝宝清醒的时候尽量让宝宝以斜躺的姿势,这样可以观察到房间或者家里的各色物件,而不是总是盯着一无所有的天花板。

婴幼儿敏感期的表现和应对方法

听觉敏感期(0-5个月)

婴儿第1个月就会非常注意人类的声音,尤其是音调较高的“儿语”。当你跟他说话时,他会扭头寻找你的位置,然后仔细倾听你发出的不同音节和字词。如果仔细观察,你甚至会发现,他的手脚会随着你的说话声微微晃动。听到声音时会将头转向发出声音的方向。

从出生起,婴儿就会聆听人们发出的各种声音并观察人们如何相互交流,从中获取语言信息。4个月大时,他会仔细听各种元音和辅音,而且开始注意它们组合成音节、词语和句子的方式。

应对方法:

各种音乐玩具,如拨浪鼓、铃铛、沙铃、手鼓(要确定小部件不会松脱)。

与孩子聊天、讲故事、阅读、唱歌。

用音乐盒、MP3播放器、CD机、录音机、收音机给孩子放各种各样的音乐。

软球,有些可以发出轻柔悦耳的声音。

可以发出声音的布玩具。

触觉敏感期

触觉是指人利用全身皮肤上的神经细胞来接受外界的温度、湿度、压力、痛痒及物体质感等刺激,是生存所需最基本的感觉之一。

婴儿刚出生触觉能力就很发达了。小家伙虽然什么都还看不清,整个房间只是一团模糊,但他已经享受被人抱。

触觉是人体发展最早、最基本的感觉,也是人体分布最广、最复杂的感觉系统。触觉是新生宝宝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透过多元的触觉探索,有助于促进动作及认知发展。因此,良好的触觉刺激是宝宝成长不可或缺的要素。我们现在知道,对于形成良好的触觉敏感度,提高运动技能,正确理解外在世界及保持愉悦情绪,触摸与被触摸的经验是非常重要的。

家长建议

新生儿阶段可以经常给孩子做抚触;

为婴儿提供不同材质的玩具,如各种质地的软球、布书等;软的硬的粗糙的光滑的,越丰富越好。

不要因为孩子容易抓脸而为孩子戴手套,不是很凉的天气多让孩子光脚

婴幼儿敏感期的表现和应对方法

口腔敏感期(0-18个月)

幼儿开始是用口腔来感知世界的。通过口认识世界,这个时期能持续到6-12岁,只不过是婴儿早期只把注意力放在口上,这个特点成人很容易看到。随着其他敏感期的到来,口腔敏感期就会悄悄退居二线。宝宝这个阶段其实是用嘴巴来探索世界,他们会用嘴巴来感知东西的软硬、大小、温度、材质等等。

典型表现:

宝宝总是会把手往嘴里送,就好像是可口的棒棒糖。刚开始的时候TA会把整个拳头都往嘴里塞。然后等到TA慢慢会抓东西时,他就会抓到什么东西都往嘴里放。

不论是玩具还是家里的其他物件,总会想要啃一啃,咬一咬。

应对方法:

孩子口的敏感期如果没有被满足,他会锲而不舍地坚持下去,因为这是由他生长规律所决定的。家长以一种包容的心态尊重他的发展,尽量满足他的需求,允许他自由地去"吃",当这一敏感期顺利地度过了,孩子自然也就不再把东西往嘴里放了。

不干涉宝宝吃手;

给宝宝提供可以咬的玩具或者物品,提供物品不要太多,注意选择不同质地不同形状的,注意给宝宝身边的玩具和其他物品及时清洁和消毒。

前两年不需要特别的干预;尤其不要生硬粗暴的制止孩子吃手,咬玩具。但当宝宝整夜吮吸手指睡觉,或者因为啃东西造成牙齿发育不良时,就需要干预了。最佳应对办法是教宝宝玩手部游戏。

每当你发现宝宝开始吃手时,你可以和他玩击掌、动手指之类的游戏,促进手指发育的同时,也能避免小家伙把东西(包括手)再放进嘴里。

行走敏感期(7-24个月)

顾名思义,是指孩子从准备学步、开始学步到会走路的阶段。很多孩子在1岁生日前后迈出人生的第一步,但晚一些或早一些开始学步也完全正常。

孩子觉得可以站稳后,就会扶着东西试探性地走几步。当他第一次能自己继续向前走时,他的脚步会发晃。不过,很快他就可以让自己连续向前走出好几步。

即使你煞费苦心地营造一个安全柔软的学步环境,仍然不可能避免他被摔肿或摔瘀青。不要对这些意外太紧张。给他一个快速的拥抱或安慰两句,然后放手让小家伙重新开始练习。

事实上,练习走路将是他第2年的主要身体进步。即使他现在已经开始走路,可能还要1~2个月的时间才能不用帮助自己站起,然后熟练地行走。从他迈出第一步起,大约6个月后,孩子的走路姿势会变得更加成熟。满2周岁时,孩子就可以走得很不错了。

应对方法:

营造一个安全柔软的学步环境,尖锐的家具边角包上防护产品;

放手让孩子多尝试,跌跌撞撞不要大惊小怪;

不要给孩子使用学步车,太多惨痛的事例了;

不要给孩子使用学步带,不利于孩子自己平衡力的锻炼;

如果可以,学步期尽量让孩子赤脚,让孩子足部直接接触地面,充分刺激足底神经的发育。

学步车的危害,之前有专门的文章

孩子开始在外走路后,需要穿鞋子来保护他的脚。鞋子必须是包头的,柔软舒服,带柔韧的防滑底,还要宽松些,让孩子的脚有发育空间——运动鞋就不错。这几个月里,他的脚长得很快,鞋子也必须随之更换。孩子的第一双鞋大概只能穿2~3个月,不过在这个发育阶段,你应该至少每月检查一次,看鞋子是否还合脚。

模仿敏感期(1~3岁)

从出生起,宝宝就开始模仿了。不过,研究表明,只有到宝宝一岁左右,模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模仿,具有自我意识的模仿。

“模仿”是儿童很重要的智力发展过程。“模仿”表明儿童的心智已经发展到领悟和掌握某种行为背后的能力的时候了。从表面上看,这一阶段的孩子似乎没有自我,处处模仿大人。模仿是儿童对自己身体行为上的一种确认,孩子正是通过不断模仿而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典型表现:

孩子模仿爸爸妈妈的语言、表情、动作、行为等,家长做什么,TA也跟着做,或在探索一个活动时总是喜欢重复十几甚至几十次……

当孩子到2岁时,孩子开始模仿社会性行为,并且可以把行为协调起来,系列模仿。所以父母刷牙,TA也刷牙;父母擦地,他也擦地….

应对方法:

不要觉得孩子重复的模仿毫无意义而横加干涉;

家长可以示范和讲解教孩子扫地、摆桌子等简单家务。比如我们家宝宝有一段时间特别热衷于扫地,每天和奶奶抢扫帚,我们没有觉得他太小而制止,而是耐心的把扫帚交给他,任他模仿学习,宝宝很开心….

家长需要规范自身的言行,可能一些不好的行为会被孩子模仿。

秩序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从儿童出生后第一年开始出现,并一直持续到5岁。

在这期间,儿童对事物秩序极其敏感。当幼儿看到一些东西放在“恰当”的位置时,他们就会感到兴奋和高兴。对幼儿来说,世界是以不变的程序和秩序而存在的。是幼儿最初的内在逻辑,也就是“直线式思维”。这个时期程序和秩序给儿童带来安全感,如果被打乱,会给儿童带来不安。随着成长,儿童的这种逻辑慢慢改变。

典型表现:

“乘电梯必须要自己按按钮”“吃饭必须要用自己的小黄碗”“纽扣必须自己扣”“门必须要自己开”….这个阶段因为打破了TA眼中的秩序感,变得很容易发脾气,甚至是哭闹。

在此阶段在大多数情况下,儿童发脾气很可能就是由于这种敏感性引起的。当秩序敏感期到来时,孩子往往表现得非常“固执”。

在这一时期,幼儿对事物的秩序有强烈的需求,并逐步获得和发展起对物体摆放的空间或生活起居习惯的时间顺序的适应性,即秩序感。

按照蒙台梭利的观点,儿童具有两种秩序感:一种是外部秩序感,这种秩序感与儿童所在的环境的体验有关;还有一种是内部秩序感,它能使儿童意识到自己身体的不同部位及其相对位置。

幼儿外在秩序敏感期的表现1-3 岁,幼儿由向内的秩序感逐渐转向向外的秩序感,有强烈的追求外在事物秩序化的欲望,对物品摆设的位置、动作发生的顺序、人物的呈现、物品的所有权等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如若遭到挑战就会感到不安、焦虑,甚至会表现出极端的激烈反应。由于幼儿在这一时期难以变通甚至不可理喻,也有学者称之为“执拗敏感期”。

3-4 岁,幼儿会出现追求秩序完美的关键期,也有学者称之为“完美敏感期”。接着,幼儿对秩序的敏感会上升到对规则的要求:无论在什么地方,“我遵守规则你也必须遵守规则”,人人都要遵守规则,并且逐渐从服从规则转变为能把一些生活常规内化。

到了 5 岁之后,由于幼儿对秩序关系的感受越来越明确、越来越深入,会对时空秩序感和具有美感价值的秩序感即秩序美感特别关注。当他们画画时,会注意结构比例是否合理,比如近大远小等;当他们搭积木时,也会注重空间结构的美感,等等。因此,这一阶段也可称为审美的敏感期。

对于幼儿来讲,秩序是生命的一种需要,就像呼吸需要空气一般,当它得到满足时,就产生了一种自然的快乐,这种快乐意味着一个人对他自己环境里的所有细节方面都能支配。人的智力是建立在幼儿在其敏感期所打下的基础之上的。秩序感会帮助孩子进行初步的思考和逻辑因果的推演。如果在这一阶段幼儿能够获得良好的秩序感,在之后的运算阶段才会顺利地形成对比、分类、序列等具体的思维形式。

应对方法:

家长了解秩序敏感期,理解孩子的固执,尊重孩子需要秩序感;

利用秩序敏感期培养宝宝的日常好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餐后刷牙等;

如果破坏了孩子眼中的秩序,接受他们的抱怨和不满

语言敏感期(0-6岁+)

儿童的语言发展遵循一个固定的规律。所有的儿童都要经历这样几个阶段:简单发音的阶段——使用单词阶段——熟练地使用语法和句法的阶段。人来用耳朵接收语言的声音,嘴、喉、鼻子来表达语言。儿童只有先听到身边人说话,之后自己才能够说话。语言器官的运动一定要有他们头脑中的语音信息作为基础。因为语言器官的运动是由人们听到的并且存留在头脑中的声音决定的。

家长建议:

多输入,多输入对婴儿学习说话至关重要;为宝宝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语言熏陶训练,刺激语言爆发期的出现;

还应有意识地为孩子营造不同的交流和活动机会,让宝宝接触更多词汇的同时更能够在正常的社交环境中学会运用;

家长可以使用较高的语调、缓慢的长音,再配上夸张的表情来和宝宝说话。因为宝宝对声音的敏感度与大人不同,高频和低频的声音更容易吸引宝宝注意。

亲子游戏,阅读绘本,睡前讲故事,增加对话交流场景,激发孩子说话的意愿。

鼓励孩子和大一点的孩子玩,多创造与小朋友社交的机会,比如多去小区楼下遛弯,多去儿童游乐场所玩,多去商场逛逛,多去小盆友出没的场所。鼓励孩子与小朋友之间多交流沟通,引导孩子主动与小朋友玩耍,让孩子学会与同龄人交流的本领。不断重复句子。

倾听孩子的意见,并不断扩展。鼓励孩子说一些日常用语,如“谢谢”、“你好”、“再见”等。永远不要对宝宝做消极的暗示,多做鼓励和引导。 关于语言习得,是一个比较大的话题,这里主要讲了孩子学说话初期的事项。

儿童期二外的习得也属于在积极利用孩子的语言敏感期,这个话题也比较大,这里不做详细展开。

当我们教孩子新词汇的时候,最好把这些词汇跟实物或孩子的户外活动相结合,让新词汇跟孩子的实际经历相呼应。比如,介绍动物可以带孩子去动物园,介绍植物可以花园公园里多介绍。有了实物、图片或图表,儿童能够更容易地记住这些单词。

诅咒敏感期

儿童在学习语言的初期(一般在3岁左右)在接触到一些脏话或者带有诅咒的话后,喜欢不分场合地使用,越是被制止就越喜欢使用,而一旦过了这个阶段又恢复正常,专儿童这个时期的语言习惯称之为诅咒敏感期。

当孩子发现语言本身是有力量的,尤其是有些话能够引起其他人强烈注意时,就会使用强而有力的语言来试探、发展自己的力量,观察别人的反应。这些“脏”话、狠话、诅咒,其实都是孩子学习向外界表达并获取反馈的一个课程,在他“探索”完毕以后,很快又会发现语言的魅力不仅仅是只有“强烈”的表达,他又会学习其他的表达方式,直到语言成为TA的一种自由表达的工具。

典型表现:“我要把你撕成碎片!”“我要把你的头割下来!”“臭爸爸!坏妈妈!”“放屁,哈哈哈哈,臭狗屎,哈哈哈哈!”

应对方法:

首先家长需要自省,是否因为自己平时说话带有“暴力”“诅咒”的语言,如果是,家长需要改正;

孩子出现诅咒敏感期,要冷处理不要反应过于强烈,反应越强烈,越容易激发孩子不断地使用诅此类语言;

当孩子用不恰当的语言来表达时,家长要及时引导孩子,教孩子一些正确的词语,用正确的、积极的词汇来帮助孩子表达。

空间探索敏感期

儿童通过物体的位置探索空间,通过物体的运动探索空间,还通过弯曲的视界探索空间。通过各种物体探索空间,他们由此得到空间感,形成空间概念。

孩子需要在各种各样的空间中来感知不同的空间,上下、里外、空旷、狭小、方圆,只有在小的空间中孩子才有明显的空间感,孩子透过感知不同的空间感进而建立空间的概念,

典型表现:不停地扔东西;对下水道井盖的洞眼特别感兴趣,不断地找东西往里面塞;喜欢躲在桌子下、角落里玩耍;喜欢爬高跳低…“喜欢打开抽屉,并把抽屉里的东西都扔出来”“家里的大箱子里钻来钻去,甚至把自己封在里面”“喜欢爬窗台,爬桌子,爬楼梯,爬栏杆”“从高处往下跳”….

应对方法:

当孩子处于空间敏感期时,为了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以及潜能最大程度的开发。作为家长,当孩子处于敏感期时,不要认为孩子的这些行为是故意捣乱,不要过多地担心孩子的“卫生”、“安全”等问题,而是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和空间,让他们尽情地去探索、去体验。

及时发现、允许、提供给他们所需要的“环境”,让孩子渡过这一敏感期而能更好的发展。

排除明确的高危险因素后,给孩子自由活动的环境,在几米外保护他根据孩子不同阶段的兴趣点创造游戏场景,让他有条件进行更充分的空间探索。如:◎躲猫猫游戏,在家里躲在沙发后、门后,让孩子来找;◎用纸箱搭隧道,让孩子去钻;多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不制止孩子户外的空间探索活动。

和孩子说话时多使用空间词,如前面,后面,上面,下面,远处,近处等,帮助孩子了解物体间的空间关系,提高空间认识水平。

细小事物敏感期(1.5-4岁)

一般情况下,在1岁半到2岁左右,孩子开始进入关注细小事物的敏感期,一直会持续到4岁左右。当然,不同的个体之间可能会存在比较大的差异。这个阶段的儿童喜欢捡拾或收藏细小的东西,比如路边的石子、树叶,以及散落在地的纽扣等;喜欢观察“不起眼”的事物,比如没擦干净的污渍、角落里的碎纸片等,处于这一时期的孩子还常常做出一些让大人不理解的“小动作”。

当孩子总喜欢捡地上脏脏的小东西时,爸爸妈妈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制止。实际上,我们应该理解并且提供一些必要的支持。利用好孩子对细小事物的敏感期,这对孩子的成长发展可是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一个小虫子、一根小线头小钮扣、一片指甲盖大的小纸屑,它们都可能是吸引孩子们的好东西。

孩子在这些细小东西上,探索和发展着他们的触觉和视觉能力。观察和抓、捏细小东西本身,就是在发展他们小手的肌肉和手眼协调能力,这也给以后发展他们的精细动作打下了基础。

典型表现:热衷细小事物,在外捡拾路上的小石子、落叶、小蜗牛等。

应对方法:

红线:细小事物存在被孩子吞下引起窒息,或者塞进耳朵导致感染等可能,涉及到重大的安全问题,家长一定要留心。地上的烟头、图钉等,家中的干燥剂、药丸等危险物品必须放在孩子接触不到的地方。在孩子探索细小事物时一定要在场并且全程,家长不在场的情况下,孩子不能接触此类事物。

不打扰孩子的观察,不要认为孩子在外孩子捡拾小石子、豆粒时,家长以不讲卫生为由呵斥孩子扔掉。孩子驻足观察小蚂蚁、小蜗牛时,不由分说拉着就走

给孩子提供各种细小的事物,供其充分探索,市面有一些可观察小动物的放大罐,也可以提供给孩子;

可以充分利用绘本进行细小事物的观察游戏,如《我妈妈》这本书中有很多小爱心,可以引导孩子寻找;《小金鱼不见了》有很多小金鱼藏起来的画面,也可以引导孩子指认;

孩子如果有需要,帮助孩子收集小物件儿;

户外活动时,可以有意识地比如带他一起寻找路边的小蚂蚁洞,并陪着他一起观察;观察花花草草,雨天的蜗牛等。

自我意识敏感期

一般情况下,自我意识敏感期从1-2岁就开始萌芽了,最明显是2-3岁,所以除了Terrible Two,也有Horrible Three的存在。

自我的觉醒是在一到两岁期间开始的,当自我意识觉醒的时候,幼儿首先发现的是:这个东西是我的,那个东西是我的。他用“是我的”来区别我跟你是不同的,我是我,你是你,这两个人是不同的,那这个靠什么呢?就是靠拥有某种物质性的东西,是他对物品的所有权。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对自己和他人关系的认识。

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性等形式。自我意识的发展在个性的形成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宝宝自我意识的发展,使他开始意识到自己跟别人是不同的,尤其是跟爸爸妈妈不同,他有自己的相貌、自己的习惯、自己的独立空间、自己的规则等。有些时候,宝宝需要让别人知道自己区别于别人、独立于别人,这甚至比做一个乖宝宝更加重要。因此,宝宝可能会通过发脾气来表现他的独特性。

知道自己的名字,知道名字是自己的代号;用“我”“你”“他”等代词;占有欲强,不愿意分享;爱说“不”,即使是表示同意;反抗爸爸妈妈的很多安排;喜欢自己为自己服务;喜欢尝试去做很多过去不会做的事情;对爸爸妈妈的任何干涉都敏感;坚持自己的做法、习惯或规则,任性、固执;对爸爸妈妈的评价敏感等。幼儿从2岁开始,就惊人地以自我为中心。

典型表现:“总是说不不不”“不愿意分享”“打人或者咬人”“总是和你对着干“”

应对方法:

不强迫孩子分享,尊重孩子这个时候的“物权意识”;

当孩子打人咬人的时候,家长要留心观察孩子出现这类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耐心的正面引导;

和孩子沟通时,多用肯定句,少用否定句

标签: 敏感期 行为心理 早教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