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段时间一个视频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家里孩子比较小的妈妈们,看了都揪心不已。各路媒体在转发的同时,也对视频中的现象加以评论,众说纷纭,看法不一。
前段时间一个视频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家里孩子比较小的妈妈们,看了都揪心不已。各路媒体在转发的同时,也对视频中的现象加以评论,众说纷纭,看法不一。视频中的事情发生在杭州某商场内的一个小游乐场,大致是这么一个情况:一个小小的滑梯,大概也就两米来高,几个孩子爬上爬下地玩。其中一个1岁左右的男孩在往下滑的时候,一个3岁左右的女孩在后面一直推他,小男孩的妈妈就把孩子带到一边玩,结果小男孩在滑梯下面爬的时候,那个推他的小女孩从滑梯上滑下来,直接从小男孩的腰上踩了过去。
小女孩体重轻,小男孩骨头也软,应该是没什么大碍,小男孩哼唧了两声,男孩妈妈就把孩子带走了,走在半道不放心,撩开孩子的衣服看看,有点红,可能越想越生气,就把孩子又带回到滑梯旁,要求那个女孩向自己儿子道歉。
视频就是从这开始的。前面的这些信息是疑似小男孩妈妈的同事事后在网上补充的。视频我就不详细叙述了,大家可以自己找来看看。我在这里想说说这段视频中容易被忽视的几个点。首先这是个不好的事件,
发生了冲突,引起了矛盾。虽然视频很短,但是能看到有很多人参与其中,有的是主动,有的是被动,有的是被卷入。这次事件的参与者出现了很多差错,按照从轻微到严重的等级,我把这些差错大致区分了一下。
第一,好心要分场合。在视频快结束的时候,有一位可能是爷爷或外公的老人,左手拉着一个穿着粉色毛衣的小女孩,孩子走路还不太稳,应该是两岁左右的样子。老人是好心想去劝架,要是在平时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老爷子热心肠,大家也会看在老人的面子上各让一步,但是在这个时候就非常不合适,因为你带着很小的孩子。
视频中可以看到老人的注意力全部在吵架打架的人身上,孩子被拖着踉踉跄跄地跟着走。在当时的情景下,大人情绪失控,争吵的声音非常大,同时还发生了肢体冲突,场面比较混乱,随时可能出现无法预计的后果。
一方面,这么小的孩子移动慢、力量弱、视线受阻,很容易受到身体上的伤害,比如碰撞、踩踏、挤压等;另一方面,孩子不明白发生了什么,听到大人争吵,看到大人动手,肯定很紧张,本能地想躲远一点,
却被老人拽着挤向冲突的核心,她会更加害怕。平时的生活中,经常能看到很多抚养者(包括父母、祖辈、保姆等)特别在意孩子的身体安全,有时甚至到了“过保护”的状态,比如不让孩子爬高,不让孩子快跑,
不让孩子玩水,不让孩子打闹等。
但是却往往会忽略孩子的心理安全,我曾经看到有人带着很小的孩子围观车祸现场,围观跳楼自杀的现场,围观屠宰牲畜,围观医院清创室处理外伤,至于围观吵架打架的更是数不胜数。这些场景可能对大人来说没有什么,但对低龄的孩子来说,有可能会造成心理影响,
甚至形成严重的心理创伤。孩子当时可能会表现出害怕或沉默,事后会出现尿床、做噩梦等,有的多年以后都还受当时那个场景的影响,这种情况在心理治疗的案例中非常多。2004年周星驰的电影《功夫》刚上映的时候,作为资深影迷,我和太太带着3岁多的女儿兴冲冲地跑去看电影,
电影刚开始的时候,有一段斧头帮砍人的画面,把我女儿吓坏了,哭喊着从电影院跑出来,死活再也不进去了。我那时对儿童心理的特点还了解不深,
心里痒痒的还想接着看,就让她在门口玩,我从电影院的门缝里将就着看,但是她听见里面传出的喊打喊杀的声音都很害怕,我实在不忍心让孩子担惊受怕,一咬牙,带着孩子走了。现在想想,当时做了一个无比正确的决定。
2016年的时候,
我们一家三口又去看了周星驰的电影《美人鱼》,
这时女儿已经15岁了,
她看得很开心,
但是在我们左前方有人带着很小的孩子看电影,
孩子一直在哭,
在看到屠杀鱼族的画面时,
更是哭得撕心裂肺,
带孩子的人无动于衷,
只是偶尔告诉孩子:
“这是假的!这是假的!”
这场电影看得我魂不守舍,
一直为那个孩子担心。
作为抚养者,在陪伴低龄孩子的时候,
一定要有一个意识,
就是要保护孩子的心理安全。
如果你是个一贫如洗的光棍,
晚上什么路你都敢走,
因为劫财没有,劫色欢迎。
如果你怀里揣着个非常珍贵又非常脆弱的国宝,
那你就要处处小心,
借用孟子的话就是: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只因我身边带着个娃娃。
带着孩子,能不凑的热闹就别凑,
能不惹的麻烦就别惹,
不是为大人,是为孩子。
第二,劝架要有技巧。在视频中有一位戴眼镜的女士帮忙劝架,
结果被那个小男孩的妈妈追打,
看起来很无辜、很冤枉,其实未必。
不管她是不是小女孩妈妈的朋友,
她劝架的方式都是不妥当的。
开始的时候,
视频中有一个和小女孩差不多大的男孩
应该是这位戴眼镜女士的孩子,
她在小男孩妈妈声音已经开始拔高,
情绪开始激动的时候,
还面带笑意地带着自己的儿子坐在女孩妈妈的后面,
后来她儿子还紧贴着冲突的双方跑过去,
这位妈妈在开始的时候对孩子可能面临的危险没有预见性。
后来当小男孩的妈妈情绪越来越激动的时候,
她在后面给女孩的妈妈出主意,
又用左手食指指着小男孩妈妈,
当小男孩妈妈失态地拉着小女孩要求道歉的时候,
小男孩的爸爸已经用身体把自己老婆挡住了,
而且不断地在劝解,
这时戴眼镜的女士绕到小男孩妈妈的右后方,
去拉扯她的右手。
不管这位女士的动机是想帮朋友保护孩子,
还是想息事宁人,
她化解矛盾的技巧都是很幼稚的,
会让小男孩的妈妈感觉这就是个拉偏架的,
所以把全部怒火都朝向了她。
如果你想化解这个冲突,
首先要尝试去理解这位妈妈为什么如此动怒,
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去看这件事情,
比如可以这样说:
“咱们都是当妈的,
要是我的孩子被别的孩子踩了,
我也会很心疼的。
你先不要着急,
我们来看看孩子有没有受伤,
严重不严重?
要不要去医院检查一下?
来来来,小弟弟,
让阿姨看看踩在哪儿了?疼不疼啊?”
这些话能让对方觉得你理解了她,
她的情绪就会容易平复,
即使当时没有效果,
起码不会激化矛盾。
如果你一味地在旁边说:
“小孩子之间打闹很正常啊!
小孩子踩一下不要紧啊!
没必要去医院检查啊!
你不应该发这么大脾气啊!”
对方本来就在气头上,
这些话会让她更加愤怒:
我们家孩子活该被踩啊!
那个孩子踩了别人还有理了!
不是你家孩子你当然不心疼了!
你们都是讲道理的,
只有我是在胡搅蛮缠是吗!
所以她才会怒火中烧:
关你什么事!然后拔拳相向。
这不是劝架,这是拱火。
第三,当妈要有担当。视频中踩人的小女孩的妈妈,
情绪一直非常稳定,没有受对方的影响,
当对方和戴眼镜的女士发生冲突的时候,
她立刻把自己的孩子抱开,
脱离危险的环境,这些都是做的不错的。
但是她最大的问题在于担当不够。
当小男孩的妈妈找过来的时候,
如果看到对方情绪不太对头,
就绝对不应该把自己和孩子叫过来直接向对方道歉。
当孩子被对方妈妈的情绪吓到,
几次想挣脱妈妈离开的时候,
妈妈又把她拉了回来。
当孩子被对方妈妈两次拉扯着衣服吼叫的时候,
妈妈还在徒劳地解释,
这时立刻脱离接触才是对孩子最好的保护。
为什么这时候不要勉强孩子当面道歉?
因为她是个孩子,三岁左右的孩子。
有很多父母对一个问题很纠结:
孩子做了错事却不愿意道歉怎么办?
这个问题要从三个方面来看。
首先,
做了错事一定要道歉,不是法律规定,
而是人的自我约束和对他人的一种期望,
但完全做到并不容易。
我们做父母的扪心自问一下,
自己从小到大做过的错事都道歉了吗?
圣人、名人、伟人做的错事都道歉了吗?
伟人做不到的事情、父母做不到的事情,
要求一个孩子一定要做到,
这公平吗?可行吗?
所以,
做了错事一定要道歉是个被人为拔高的理想化的标准,
孩子达不到这个标准,
做了错事不愿意道歉很正常。
其次,
一件事情是不是“错事”,判断标准是什么?
是用成人的标准还是用孩子的标准?
是从成人的角度是从孩子的角度?
一个一岁的孩子尿床是不是错事?
一个五岁的孩子不想睡午觉是不是错事?
一个十岁的孩子不愿意写作业是不是错事?
一个十五岁的男孩子暗恋女同学是不是错事?
再其次,
什么样的行为是道歉?
面对对方,立正,鞠躬,然后说:
对不起,我错了,下次再也不敢了。
是不是只有这样的行为才称为道歉?
一个孩子在幼儿园抓破了另一个孩子的脸,
他什么都没说,但是他晚上做噩梦,
梦见所有的同学都向自己吐口水,
这算不算道歉?
他第二天不想去上幼儿园,算不算道歉?
他挑了一个自己心爱的礼物,
送给那个被抓破脸的同学,算不算道歉?
他躲在厕所里,忍着疼,
把自己脸上也抓了一条痕,算不算道歉?
孩子就是孩子,
他们有他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他们不是缩小版的大人。
不考虑孩子的年龄,
不考虑不同年龄对应的心理发育阶段的特点,
成人为孩子订立的一切规则都是胡扯。
在这段视频中,
这个小女孩是推了小男孩,踩了小男孩,
从行为上看,是很过分。
但是我们把孩子放到她这个年龄段,
有没有一种可能:
小女孩是用和三岁的同龄孩子玩的方式在和一岁的小男孩玩。
三岁的孩子体重力量差不多,
他们之间互相推推搡搡,
你从我身上踩过去,
我从你身上踩过去,
彼此都不会造成什么伤害。
就像视频中有一个年龄接近的女孩跑到那个踩人的女孩身边,
踩人的那个女孩转身就使劲推了她一下,
她无所谓,估计是司空见惯了。
一个三岁的孩子和一岁的孩子玩同样的游戏,
就有可能伤到一岁的孩子。
如果是这样,这也不是这个孩子的错,
她的年龄和认知能力,
决定了她无法准确评估自己的行为可能对对方造成的伤害,
包括身体上的和心理上的。
还有一种可能,
两三岁左右的孩子有一种非常典型的心理特征,
叫做“用攻击表达爱”,
这个小女孩也许是用推和踩的方式表达她对对方的喜爱,
但是这个小男孩太小,
和她也不熟,他接受不了。
既然存在这些可能,
就不能一下子把“错事”这顶帽子扣到小女孩身上,
当然也就不能要求她立刻道歉,
否则会造成冤假错案。
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对方造成了伤害,
自发地感到愧疚和害怕,
想做一点事情来弥补一下,
这就是发自内心的真正的道歉。
不觉得自己有什么过失,
只是慑于权威的压力,
带着委屈的心情,
被迫不情不愿地做一个道歉的动作,
这样的道歉会扭曲孩子的心理。
但是小男孩毕竟受伤了,
他的妈妈爱子心切,情绪很激动,
小女孩的妈妈应该怎么办?
这时就要用到过去的皇帝经常说的一句话:
“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天下是我的,天下所有的过错,
都是我这个当皇帝的过错。
孩子是我的,她惹了麻烦,
不管是有意为之还是无心之失,
我这个当妈的先要负起责任来。
不要叫孩子来直接道歉,
因为我还没搞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
我来代表女儿道歉,
你的儿子那么小,受了伤,
当妈的心疼孩子,情绪有点激动,
可以理解,该检查检查,
该赔偿赔偿,先把事情解决了。
回头单独和女儿相处的时候,
再慢慢了解自己孩子当时的想法,
提醒她下次要注意哪些问题。
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当小男孩的妈妈批评小女孩推、踩她儿子的时候,
还顺带批评了小女孩的妈妈:
“你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这时,小女孩的妈妈一直在解释:
“我一直在说她。”
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
都是这个孩子的错,我没有错,我是一个好妈。
这是很多父母条件反射式的解释,
这也是让孩子最感到悲凉的一种解释,
因为它相当于父母躲在战壕里,
却把孩子推到了枪林弹雨中。
这种解释还有很多变种,
比如老师说:你家孩子知识面有点窄。
妈妈说:我给他买了很多课外书。
老师说:你家孩子控制情绪的能力不够。
妈妈说:他从小就这样,我们天天提醒他。
没有担当的妈妈,会让孩子感觉关键的时候靠不住。
第四,爱娃不能任性。行为最不妥当的当然是视频中这位被踩小男孩的妈妈。
说她行为不妥,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
一个层面是大家都能在视频中看见的行为,
包括大声吼叫,用力拉扯踩她儿子的小女孩,
追打劝架的戴眼镜女士。
这些行为对那个踩人的小女孩造成了心理上的伤害,
对那位女士造成了身体上的伤害。
另一个层面是这些显见的不妥行为造成的隐含的创伤,
对自己儿子的心理创伤。
父母一起带孩子玩,当然是好事情,
可以促进亲子关系,加深情感联接。
如果是去公共场合,就需要提前有所准备,
自己的孩子年龄多大?
可以玩哪些游戏?不能玩哪些游戏?
可以和多大年龄的孩子一起玩?
玩的时候有什么风险?
这些都要心里有谱,这是当爹妈的必备技能。
话说回来,
即使爹妈做了充足的准备,
孩子就是孩子,
玩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
就像视频中这个小男孩,
先是被三岁的大孩子推(估计是动作比较慢),
接着又被踩。
看见自己的心肝宝贝被人“欺负”,
当妈的又心疼又气愤,这是人之常情,
可以理解,但是不能过于冲动。
从小男孩的角度来说,
身体上的疼痛和心理上的害怕,
让他产生了无法忍受的情感体验,
他还太小,没有能力自己处理这种情绪,
需要有人帮忙,最佳人选就是妈妈。
妈妈开始的时候体会到了儿子的这种情感体验,
把儿子带离了游戏的区域,
如果妈妈这时对儿子说:
“你很害怕是吧?被踩到的地方疼吗?
如果害怕和疼,就哭出来,
妈妈在你身边陪着你。
那个姐姐是喜欢你,想和你玩,
但是她不知道怎么和你玩,弄疼你了。”
这不是自欺欺人的认怂,
而是通过这样的处理,
妈妈把儿子无法忍受的情感体验,
转换成了可以忍受的情感体验,
孩子的情绪就会慢慢放松下来。
这件事情对孩子心理的伤害就减轻甚至没有了。
就像有个陌生人在你背上踩了一脚,
你一定非常愤怒和恐慌,
如果朋友告诉你,
这是专门请的按摩师在帮你踩背,
你就会立刻觉得很放松。
同样是被人踩,身体上的感觉是一样的,
心理上的感觉却完全不同。
这位妈妈在把儿子带离活动区域后,
看到儿子腰上有点红,
一方面担心落下什么后遗症,
另一方面也觉得对方太过分,
越想越气,脑中一热,乱了方寸,
于是就引发了后面视频中的一系列举动。
从小男孩的角度来看,
本来他产生了一个无法忍受的情感体验,
自己没有能力处理,
于是就把这个体验呈现给妈妈,
希望妈妈能帮忙把它变成自己能够忍受的东西。
没想到妈妈接收到这个不好的情感体验后,
用她的方式把它加工成了更加恐怖的东西,
还给了小男孩。
大家注意观察妈妈在发飙的时候,
那个小男孩开始很紧张,
后来彻底吓坏了,哭都哭不出来。
在整个事件中,受到最重的心理创伤的,
恰恰是这个小男孩,
因为妈妈在他原来的伤口上又撒了一把盐。
本来是想给儿子讨个公道,
结果反而更重地伤害了儿子,
这个结果可能不是这位妈妈想要的。
如果是单一的这次事件,
小男孩经过一段时间修复,
这个创伤的痕迹会慢慢淡去。
如果这位妈妈经常用这样的方式处理孩子的情感体验,
那孩子这辈子就过得比较惨了。
举个夸张的例子,比如孩子说:
同学小明今天骂我。
妈妈听到后立刻冲到学校把小明打成了残疾。
孩子说:邻居李阿姨说我长得丑。
妈妈立刻把李阿姨的房子点了。
孩子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
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事情,
产生多么难以忍受的情感体验,
他都不敢再告诉妈妈了,
因为妈妈接不住他的这种情感,
妈妈的行为是不可控的,
妈妈不会把这种体验加工成可以接受的还给他,
而是会把这种情感体验放大100倍然后再扔回给他。
与其这样,还不如自己独自舔伤口。
从事后补充的信息得知,
小女孩的妈妈陪同小男孩去了医院检查,
小男孩软组织挫伤,骨骼内脏都没有什么问题,
小女孩妈妈也再次郑重道歉,
这件事就此了结了。
小男孩的妈妈看起来是保护了孩子的身体,
为孩子讨回了公道,但是她可能不知道,
她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被妈妈的一记“七伤拳”误击,
身体表面看起来没什么异样,
里面的“筋脉”却受到了损伤。
在整个事件中,有一抹亮色很让人感动。
就是这个小男孩的爸爸。
也许是知道自己的太太情绪容易冲动,
他从头到尾一直在努力想缓和矛盾。
开始时一直提醒对方也是个小孩子,
不要斤斤计较,
后来又提醒太太自己家的孩子都吓哭了,
但太太拉扯对方孩子时,
爸爸主动隔在太太和那个孩子之间,
用身体保护那个孩子。
后来冲突失控,爸爸抱起自己的孩子,
同时用力拉住太太,不断劝说她。
这是一个头脑清醒的好爸爸,为他点个zan。
希望这段视频能提醒容易冲动的父母,
失控的爱有时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伤害,
这是内伤,不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