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喜欢给心心读《阿文的小毯子》,不仅她爱听,我也总能从中获得鼓舞与启发。书中讲的是,阿文有一条小毯子,他非常喜欢它,不管去哪里、做什么,阿文都要带着它。
我喜欢给心心读《阿文的小毯子》,不仅她爱听,我也总能从中获得鼓舞与启发。书中讲的是,阿文有一条小毯子,他非常喜欢它,不管去哪里、做什么,阿文都要带着它。隔壁的阿姨觉得阿文这么大了,总拿着小毯子不好,便忍不住给阿文的爸妈提建议,让他们和阿文玩“毛毯小精灵”的游戏——趁阿文睡着,把毛毯拿走,换成阿文喜欢的玩具,第二天,等阿文醒来,就告诉他毛毯小精灵飞走了。
睡前爸妈大致给阿文交代了一边,可阿文却把毛毯偷偷塞进了裤子里。导致“计划A”失败。
阿文爸妈又采取“否定小毯子”的“计划B”,他们说小毯子好脏、好破、好旧,但这依然没有影响阿文对小毯子的爱。
这时,隔壁的“多事”阿姨又贡献良计了:泡醋的方法——把毛毯一脚泡在醋里,阿文觉得不好闻自然不玩了。可结果却是,阿文为了消除怪味,把小毯子放到沙堆搓一搓,又埋进花园里,再挖出来,虽然还有一点点怪味道,但是阿文一点也不在乎,继续每天带着它。“计划C”泡汤。
最后,阿文快开学了,为了阻止阿文每天带着小毯子上学,爸爸妈妈只好大声严厉地制止:“不行!”、“不准”。阿文委屈地哭了。
阿文哭着哭着,妈妈突然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她把小毯子剪开,缝成了N条小手绢。
阿文开心极了,现在他不管走到哪儿,身上都带着一条小手绢,隔壁的阿姨也不再多话了。
我之所以喜欢这个故事,是因为它能对应到我们育儿过程中的种种挑战。面对挑战时,我们或许本就有些许担心,加之身边朋友的大惊小怪,又变得更加焦虑。通常,我们也会威胁孩子、否定孩子、或者粗暴地将他与他喜欢的事情隔开,使出浑身解数却常常阻止不了孩子。
可静下心来,放下焦虑,其实会有更加智慧的办法。就像阿文的妈妈,将小毯子变成小手绢后,阿文的举动也就不再怪异了。
因为这个故事,我也常常提醒自己,遇到“挑战”时,我是否会有不一样的解决办法?能否更加智慧地去解决?
谁知前不久,我就实践了一番。
北方的冬季,家里有暖气,大概20多度的室内温度。爱自由的心心,喜欢上了在家“裸奔”。我有些担心她会着凉,也着实觉得不太雅观。
爷爷一遍遍地催促她快穿上衣服。可越说她越逆反。
奶奶威胁她:“你不穿衣服,我就不喜欢你了!”
小丫头却理直气壮“顶嘴”:“妈妈喜欢我!”弄得在一旁的我哭笑不得。
我与她共情,告诉她我的担心,她反倒安慰我:“妈妈,没事,我不会感冒的!”
大家束手无策时,又再次把这“艰巨”的任务交给我。谁让我是妈呢?还是一个专门研究“育儿”的妈妈。
我思索着,突然冒出一个好办法。
我顺手拿起身边的小猩猩和羽毛球。开始讲故事了:
羽毛球说:“小猩猩,我告诉你一个秘密:心心她不会自己穿衣服!”
小猩猩不信:“怎么会?我见过她自己穿衣服,她不仅会穿衣服,还会扣扣子,连穿裤子都没问题呢!”
就这么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着,心心看得大笑起来。趁着羽毛球背过身去的几分钟,麻溜把衣服穿好了。
看,换一种办法,“挑战”迎刃而解。
读到这里,有人要怀疑了,父母真的要这样绞尽脑汁地哄孩子吗?上学了、进入社会了,谁会这样“温柔”对待他?我们这样做会不会是在培养温室里的花朵?
我也曾这样疑惑过,的确,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遇到解决不了的挑战,当我们亮出“杀手锏”——“打一顿”时,通常都能解决问题。但长期效果是怎样呢?父母树立了权威的角色,孩子与我们连接、沟通的纽带却断裂了
我曾听一位母亲回忆过去对儿子的教育,谈起自己之前有过的情绪失控,她有些后悔地说,以后有孙子了,一定会好好控制自己的脾气,遇事不着急,慢慢哄着来。
我不认为这是溺爱,而是她明白了——每一个孩子都需要被自己最亲密的人用最温柔的方式对待。
家庭教育的核心就在于亲子关系。当我们在嬉笑中,一遍遍稳固了亲子关系,未来孩子遇到再大的困难,你都会是他最安心的避风港。
所以,为何我们不去试试除了吼叫、惩罚之外,更智慧地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