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我们在关注父母有没有足够的参与到孩子的成长、教育及养育之中时,也有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关注孩子的每件小事,掌控他们的每个细节。
当我们在关注父母有没有足够的参与到孩子的成长、教育及养育之中时,也有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关注孩子的每件小事,掌控他们的每个细节。什么是“清单”式童年?
“我们确保孩子的安全、健康,吃好、喝好,然后期望他们进入到好学校,并且是好的班级;要在好班级中取得好的成绩,不只是好成绩,还要得高分,获得荣誉和奖项;要参加活动、运动,有领导力;不只是参加社团,还要创建社团,因为大学喜欢这样的学生……还要参加社区服务……这些都是期望中的完美。”
“我们要与老师、教练、校长、推荐人沟通,我们像是孩子的私人管家、秘书……”
“我们要花心思来督促、暗示、帮忙、哄骗、唠叨、甚至讨价还价,来确保他们不会在顶尖大学申请这件事上搞砸,或者固步自封,或者毁了自己的未来。”
在“清单”中成长的孩子是怎样的呢?
“他们没有时间自由玩耍,好像每一项作业、测验、活动,都关系到我们为他们策划好的未来的成败。”
“我们不让他们做家务,甚至睡眠不足,他们只需要把‘清单’上的事情做好。”
“我们希望他们开心,但当他们放学回到家,我们通常第一时间询问他们的却是作业和成绩。”
“我们的孩子,无论高中毕业时(成绩)结果怎样,都被压得喘不过起来,心理脆弱、筋疲力竭。”
“似乎他们如果进不去我们希望的这几所好大学,或者找不到好工作,他们就没有未来。”
“我们给孩子传递了这样的信号:没有我你什么都干不成。”
自我效能
“随着我们的过度帮助、过度保护、过度知道、过度关怀,我们剥夺了孩子建立自我效能的机会。”
“自我效能是指当一个人看到自己的行动能产生成果而建立起来的,而不是父母代表他们做出的行动。”
“建立自我效能感需要他们更多的为他们自己的人生做更多的思考、规划、决定、行动、期望、应对、试验、犯错、梦想以及体验。”
“当我们将成绩、分数、荣誉和奖励看做他们童年的奋斗目标,当我们代孩子去追逐理想中的大学、找到理想的工作,这种对成功的定义太狭隘。”
“在我们的‘帮助’下,他们可能会有一个更好看的童年简历,但这些会让他们在自我认知上付出长期的代价。”
有了这些,孩子在哪都成功~
“我们应该更少关注他们具体要申请哪些名牌大学,而要更多关注他们的习惯、心态、技能、身心健康,有了这些,他们在哪都能获得成功。”
“孩子们需要我们将重点放在打造能够帮助他们成功奠基的童年上,比如‘爱’、‘家务’”。
“在我们孩子童年的‘清单’中,通常没有‘家务’这一项,但当孩子步入职场,他们可能还在等待‘清单’,但是这样的清单并不存在,更重要的是,他们缺乏行动力和意识”。
“人生的幸福,来源于对人的‘爱’,对配偶、伙伴、朋友、家庭,所以我们要教会孩子如何去爱。”
“爱别人,首先要爱自己,想要孩子爱自己,我们就要给他们无条件的爱。要让他们知道,他们本身对我们很重要,而不是成绩。”
“你不需要为了人生的幸福和成功,而一定要去那些最有名的学校,幸福和成功的人们,不一定都来自那里。我们的孩子考不上顶尖的大学,并不是世界末日。”
“如果孩子不在‘清单’的约束中长大,那么他们上了大学,不管是什么大学,都是他们自主的决定,是他们自身渴望的,想要在那里有一番作为。”
“孩子们不是盆栽,是野花,是不知名品种的野花。我(们)的工作是提供成长的环境,通过家务和爱,让他们变得更强大,上大学、选专业、找工作都由他们自己。”
我(们)的工作不是把他们变成我想要的样子,而是支持他们做辉煌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