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学生天赋好,又聪明勤奋,但为什么结果会如此失望,跟美国、印度和其他国家的人差别那么大呢?下面两个真实的事例,算是对这个问题的部分回答。
“上架”但不上“高架”的优秀学子中国学生天赋好,又聪明勤奋,但为什么结果会如此失望,跟美国、印度和其他国家的人差别那么大呢?下面两个真实的事例,算是对这个问题的部分回答。
成果即出却要退学的张三
张三(化名)出生于国内大城市,高中毕业轻易考上一流名校,等他到耶鲁读博士时,哪怕再难的数理经济模型对他来说都不难。在我的博士生课堂上他毫无疑问是最优秀的,即使在耶鲁这样的世界各地天才汇聚的地方,他的聪明才华照样遥遥领先。
可是,两年后的一天,正当他全力以赴深入做研究而且已经有出色成果的时候,张三找我私聊,说他在考虑是否退学回国去做PE投资基金,因为他父母好友愿意出资5000万美元由他去负责管理,机会难得。
震惊之余,我问他:“你的天赋如此出色,我一直认为你最有希望出类拔萃,出一流学术成就。告诉我,你是否真的对学术研究、学术生涯有兴趣、有激情?”
多年的经历让我清楚,一个人如果对他从事的工作没兴趣、无激情,尤其当他做的是学术研究时,那么,要他做好、要他做出别人想不到的创造性成绩,那等于是赶鸭子上架,难!每天做自己没兴趣的事情,只会是应付,不会钻进去的,那样他自己也会痛苦、很累。张三回答说:“对学术研究谈不上有兴趣。我可以做,也可以写学术论文,但这不是我的兴趣与激情所在。”这下好了,我跟同事原来期许厚望的博士生,对我们的专业也就是如此。我接着问他:“那你为什么要申请金融博士研究生呢?”他的回答不奇怪:“因为父母要我这样做,而且看到其他同学都这样做。”
从经济史转学戏剧的博士生
国内顶尖大学的一位经济史博士生,到耶鲁来访问一年。我原以为他对经济史这么投入,正好也可以协助我收集史料、研究一些经济史话题。到耶鲁后,他无比兴奋:要选修15门耶鲁戏剧学院的表演课程!耶鲁戏剧学院是世界一流,机会难得可以理解,只是我们没有学生会一个学期选五六门以上课程。看到他对表演这么有激情,知道他实际上对经济史和经济学没太多热情,所以,我没有阻止他去戏剧学院上课。他那一年把耶鲁戏剧学院的所有表演课都上完,很是兴奋,那些表演系老师对他评价也非常高,觉得他真有表演天赋和激情。后来,我问:“很显然,你的激情在戏剧和表演。你在国内上大学、读研究生怎么没有申请艺术学院呢?”他回答:“我父母不让呀。他们要我学经济学,好找工作!”
据陈志武教授介绍,这么多年他教过的中国留学生中,真正因为自己喜欢而研读经济学、金融学的是极少数,绝大多数是因为父母的压力和安排。既然他们都不是因为自己真实的兴趣而为,那么多读金融博士、经济学博士的中国学生最后在职场上表现一般甚至更差,就不足为奇了。赶鸭子也许可以上架,但上不了高架。
“赶鸭上架”是对人才的浪费
可以说,中国父母“望子成龙”心切,都非常关心子女教育。遗憾的是,为了孩子能得到“最好的教育”,在不问不想的情况下,往往是根据父母自己认为“好”的标准去为孩子选择“最好”的学校和专业,等于让孩子去过一种父母认为好但孩子自己未必认为好的职业和生活。
有时候,这实际上是迫使孩子去实现父母自己没有能实现的梦想。或者,就是一窝蜂随大流,去追求大家都认为最好的哈佛、耶鲁或者北大、清华。如果你问他们“为什么哈佛耶鲁好、北大清华好”时,他们也说不上来。
好与不好,只有基于子女的个人兴趣、偏好、个性和天赋才有意义。否则,不仅没有意义,而且很容易造成天赋与人才的浪费,结果只会是子女学习、工作没有热情,无精打采,每天因为在做自己没有感觉的学习或工作而特别累,而且会时常抱怨,对生活、工作失去兴趣。
父母也会觉得难受,因为他们尽了那么大的力,陪读那么多年,花了那么多钱,找了那么多人情关系,到最后也没有见到子女有出息!
而对于社会,这同样是最糟糕的局面,因为如果多数甚至所有家庭都这样不顾孩子兴趣去选择学校和职业,结果会是,社会中的各项工作都是那些对此并没有兴趣、更谈不上热情的人在做,这不仅导致人力资源的整体浪费,而且各项事业都无法做好,更不会有突出的创新。
“上高架”的动力来自内在兴趣
兴趣是成功的第一位老师,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是孩子的内在兴趣。父母千万不要自己觉得好就强迫孩子去做,而要关注孩子的想法,并且想办法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比如读经,我们大人觉得枯燥就会用强迫的手段逼孩子读,如果我们自己把读经当成一种乐趣,就会想办法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激发孩子的兴趣。
陈志武教授讲的事例说明,再聪明的孩子,受的教育再高再好,如果从事的不是自己感兴趣的工作,终究还是平庸和痛苦的。
孩子终归要走出父母的视线,开拓比父辈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如果孩子自小没有选择的权利,没有体验选择的滋味,他今后又怎么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迎接各方面的挑战和竞争呢?
人们常常容易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看见别人从事某方面工作好,于是,便盲目地跟风。实际上,对别人合适的东西,对自己未必适用。这有如穿鞋,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鞋子,千万不要因为别人的漂亮而羡慕,要做到再昂贵也舍得丢弃。
是的,鞋子合脚走在路上才轻松舒适,做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事就能得心应手。有了好心情,不就是最大的幸福吗?请我们的家长在孩子的人生十字路口面临选择时牢牢记住这个朴素的真理:鞋子不合脚,再昂贵也要丢弃。
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冒险的时代,任何一个时代也是需要努力的时代,而选择是人生的关键,父母的选择不代表孩子的幸福,所以,把机会留给孩子,这是对孩子生命最大的尊重。
想帮助孩子,别忘从兴趣入手
孩子接触社会的面比较窄,他们可能在选择之前并没有遇见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因此,父母的引导、建议是有必要的,但这一定要讲究方法。
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法国免疫学家让·多塞的父亲是一个优秀医生,他希望儿子长大后能继承自己的事业。为了让儿子喜爱医学,他带着儿子跟着医学院的学生们观摩手术,但当让·多塞看到血淋淋的手术场面竟然晕倒了。父亲十分生气,打了儿子几个耳光,这反而使让·多塞的抵触情绪更强烈了。
后来,父亲让自己的助手带着让·多塞到卢瓦尔河漂流,并利用这个机会,向让·多塞介绍了很多有趣的医学知识,还讲了许多当医生的为病人解除痛苦时所体验到的成就感与快乐,这使让·多塞逐渐对医学产生了兴趣,并最终做出了学医的选择。
让·多塞的故事告诉天下所有的父母即使想为孩子选择好的前途,也必须先从培养他的兴趣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