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育婴在线百科小知识。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 > 幼儿教育

父母该不该纠正孩子的错误?

【摘要】家长一定要从内心认识到儿童成长需要“试误”。孩子从生活中汲取的经验与教训,比你口头讲一百遍道理都印象深刻。“犯错误”是孩子成长中的必修课,只有修够一定“课时”,他才能真正获得举一反三、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能力。

家长一定要从内心认识到儿童成长需要“试误”。孩子从生活中汲取的经验与教训,比你口头讲一百遍道理都印象深刻。“犯错误”是孩子成长中的必修课,只有修够一定“课时”,他才能真正获得举一反三、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能力。家长要理解“过失”的价值,看到在孩子成长中,他的“过失”与“成就”具有同样的正面教育功能。

“你刚才那个音拉错了!”

“没有,我拉的是对的!”

“不信你看我给你录的录像!”

“就没拉错,就没拉错!”

这曾经是每天晚上当五岁的女儿练习小提琴时发生在我家里的对话。每一次对话的结局都是女儿气呼呼地扔下琴离开,剩下我自己面对满腔的怒火不知怎样发泄。

为了这个问题,我专门请教了女儿的小提琴老师。当孩子练琴出错时要不要纠正?老师的回答是肯定的。可是该如何纠正却是门学问。直接指出错误显然行不通。

于是我又尝试了委婉的做法,就像下面这样:

“妈妈觉得刚才这个音拉得有些高了,你觉得呢?”

“可是我觉得我没有拉高啊?”

结局是一样的。女儿转过身去不再理我,还警告我说“不要说话”。

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到底该如何面对孩子出现的错误?又该如何处理?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了约翰?霍特写的《孩子是如何学习的》一书。在书中,作者对于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做了细致的描述。

“他们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知道的事情很少,或者能理解的、能做的事情很少,对孩子们来说,知道这一点常常让他们感到害怕和丢脸。”

“孩子们的无知和笨拙经常让他们感到痛苦,我们必须谨慎,不要不断地、强制性地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弱点。”

约翰?霍特

这些描述解答了我心中的部分问题,就是为什么女儿会在我指出她的明显的错误时会有如此强烈的抵制情绪。同时,也让我回想起女儿在学习写数字时发生的一些事情。女儿在幼儿园里学习了数字的拼写,于是非常热衷于在家里写各种各样的东西,但是在写的过程中数字“2”一直是左右颠倒的。一开始,我会每次看到这个错误都纠正。可是我一纠正,女儿就不写了。后来,我看到别的孩子也会写出类似的2,就释然了,不再纠正女儿的错误,而女儿对写字的热情也从此高涨。

那么,遇到孩子出错时我们到底该怎么办?约翰?霍特指出:

“我们应当给他时间让他自己纠正错误,让他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出能力和自信。”

约翰?霍特进一步说道:

“孩子们利用自己对一致性的感觉,利用他们要求事物匹配、有意义的感觉,来发现并纠正自己的错误。他们这样做得越多,就越会感觉到这种利用头脑的方式是行得通的,也就会更加善于这么做。”

“但是如果当他们一犯错误,我们就立刻指出,甚至更糟糕的是,给他们纠正出来,那么他们的自我检查和自我纠正能力就不会发展,而会逐渐消失。”

这些分析揭开了我心中的谜团。于是,在每天练琴时,我不再直接指出女儿的错误,而是采用了“寻找榜样”的方法,就是针对女儿每次需要练习的曲目,在网络上寻找别人练习的视频,然后放给女儿看。果真,女儿会在看了别人的视频后,自觉纠正自己出现的错误,还会在妈妈练习时指出妈妈的错误。并且,我还得到了一个有趣的观察结果:如果针对一首曲子能够找到和女儿年龄相仿的小朋友表演的视频,女儿最终的演奏水平会非常接近那个小朋友的演奏水平。而大人的演奏,无论演奏水平如何,对女儿的影响都比较小。这个观察进一步证实了约翰?霍特在书中指出的孩子们向与他们程度接近的“能力模范”学习时能够学得更好。

女儿的“小提琴练习问题”的解决,引发了我进一步的思考。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在这个漫长而充满乐趣的过程中,作为父母的我们,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是指导者?或是教学者?我自己的体会是:我们应当做一个“陪伴者”。这个“陪伴”并非毫无作为,单纯的旁观。而是根据孩子们在不同阶段表现出的兴趣,为孩子提供学习的环境,然后后退,让孩子作为主角登场,在这个学习的环境中自由地探索。而此时的父母,则后退成为观察者,当孩子们表现出更多的需求时提供适当的帮助。

约翰?霍特这样说道:

“当孩子学习时,我们应当让他自己选择,在他自己的时间里,用他自己的方式。这种独立学习的精神是一个学习者最珍贵的财富之一。如果我们想要帮助孩子学习,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必须学会尊重这种精神,鼓励这种精神。”

愿每个家长都能做一个有心的陪伴者,尊重并鼓励孩子的独立学习精神,陪伴着孩子在其漫长的学习旅途中一路前行。

标签: 家庭教育 亲子教育 学前早教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