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孩子呱呱落地那一刻,第一个和他亲近的是母亲,承担喂养、呵护和教育任务的也是母亲,作为同样孕育他的重要角色——父亲,却常常游离于呵护和教育孩子之外,似乎有些
从孩子呱呱落地那一刻,第一个和他亲近的是母亲,承担喂养、呵护和教育任务的也是母亲,作为同样孕育他的重要角色——父亲,却常常游离于呵护和教育孩子之外,似乎有些无足轻重。古话说“子不教,父之过”,父爱的缺失,很可能让孩子的性格变得“营养”不足,甚至发生一些不可预料的变化。 受访专家刘振民 开封市基础教育教研室幼儿教育教研员 荣合灵 河南省幼儿教育研究会研究员、智灵童儿童潜能开发中心校长 父亲长期出差一个胆小一个怕挫 □记者王娅青实习生张佳 走进咨询室,4岁男孩小强(化名)一看见陌生的荣合灵,腾地就躲到妈妈背后,任凭荣阿姨怎么逗他、和他打招呼,他就是不说话,也不露脸。 “受小朋友欺负了,他只会哭,一点不敢反抗;在幼儿园玩游戏、表演节目,他总是躲在最后,不仅不敢表现,一遇到稍有挑战的事还退缩。” “孩子他爸没来?” 小强妈解释说,孩子爸因工作原因,长期出差在外。“回到家还要应酬,和孩子相处的时间不多,都是我带。”小强妈说,面对他爸爸出差或回来,小强都显得无所谓。 5岁女孩彤彤(化名)的爸爸也经常出差,而她对爸爸更排斥,甚至拒绝他抱她。彤彤妈说,女儿特别害怕挫折,如果哪一件事没有把握做就拒绝。上幼儿园,她就拒绝上画画课,因为这不是她的优势。 父亲常与孩子做游戏能提高孩子的社交技能 “这两个孩子都是因为父亲在成长教育中的缺失,影响了心理健康和性格健全。”荣合灵说,在工作忙、没时间,或认为带孩子是女人的事等理由中,许多孩子处在“父爱缺失”的边缘。 然而,在家庭教育中,父亲的作用是母亲无法代替的。“父亲是孩子游戏的重要伙伴。”刘振民说,父亲常把孩子高高抛起,然后接住。这些大动作的肢体游戏,不仅愉悦孩子,还能培养、锻炼他的胆量和探索精神。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与母亲相比,父亲具有独立、自信、坚强、果敢、富有合作精神等个性特征,使孩子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学习、模仿。 此外,父亲粗放式的教育模式,能扩大孩子的社交范围,使他们掌握更多、更丰富的社交经验和社交技能。“父亲对孩子鼓励多、指导多,而很少直接教导,这让孩子有更多机会独立面对和处理交往中的问题。”
父亲“无所不能”让孩子拥有安全感
“父亲能给孩子任何人都给不了的安全感。”荣合灵说,相反,缺乏父亲的关心,很容易缺乏安全感,而这是孩
子最大的心理问题。长期处在惊恐、胆小、焦虑的情绪中,很可能损害人格的健全发展。 父亲参与教养,还能提高孩子的抗挫力。遇到孩子磕着、碰着的类似小事,不少妈妈会心疼、紧张,易让孩子依赖和退缩;爸爸的坚强和鼓励,则会让孩子自己爬起来。点滴小事中,孩子学会了不气馁。 一周至少一天和孩子共度一段“黄金时光” 既然父亲的力量如此之大,如何才能与妻子携手培养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呢? 刘振民提醒: 首先,父亲在家庭中要以身作则,不说脏话,讲究卫生,不随便指使他人为自己服务。 其次,父亲应与母亲互补。在“家教”方面,涉及学习与知识性“问答”的事,做父亲的应适当参与。如果做母亲的很有文化,把学习方面的辅导之事全包了,父亲则可以在节假日多带孩子外出游玩或做些手工、技能方面的活动。 第三,兴趣广泛与爱好突出。“爸爸”的兴趣、特长会深刻地影响孩子的成长。 第四,不妨给孩子“打电话”。当你远在异地他乡时,多给家中打几个电话,多在电话中与孩子沟通交谈,既锻炼孩子向他人敞开心扉的社交能力,又能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 荣合灵建议: 1.善于向孩子表达感情。 平常多亲吻、拥抱、抚摸孩子。尤其孩子生日或取得好成绩时,口头或书面表示祝贺。 2.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对妻子的理解和爱。 在孩子面前相互表爱慕,如夸奖、微笑等,既是确保给孩子爱的一种方式,又能让孩子学会爱。 3.坚持每天和孩子共度一段黄金时光,至少一周一天。和父亲一起共度,如看电影、游戏、旅游等,不仅能让孩子感受到父爱,还能接受父亲的气质、情感、智力等方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4.加强训导。 充满爱的训导就是教孩子如何做人,父亲以身作则的示范、讲道理等方式,能感化和引导孩子。尤其孩子做错事时,更宜训导,必要时适当惩罚,能让孩子懂规矩,但切忌打骂、挖苦孩子,以免伤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