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育婴在线百科小知识。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 > 幼儿教育

最容易毁掉孩子的3句话,你信了哪句?

【摘要】“孩子,你不是含着金钥匙来到人间。出生在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家,我唯一能为你做的,就是给你创造好一点的学习机会,让你有台阶去登上更高的山峰。那时,你看在眼里的风景才会楚楚动人”。

的确,能写出这段文字的妈妈真的是难得的冷静,当然也有的妈妈持反对意见,认为应该给孩子更多的快乐,不应该强迫他们学习,但学习和快乐从来都不应该是对立的。这几年见了太多的父母们,或是听了亲友的劝告,或是媒体的过度渲染,渐渐放弃了对孩子学习的要求。

“不要看眼前的分数,要看诗和远方的时候”

你是否完全相信?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两年很受追捧,原句出自高晓松母亲之口,也是她的育儿理念。

随后有不少人指出,你看,这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你要是觉得你孩子这点分数就是他人生的全部,他的人生就完了。学习差一点也没关系,不要看眼前的分数,要看诗和远方。

不知道是不是被宣传得多了,好像真的刮起了一股“带着孩子去旅行”的热潮,很多家长们彼此碰面的问候语都不知不觉的由“你家孩子考了多少分啊”变成了“你们家假期去哪儿玩啊”。

这是一种进步,说明我们很多父母不唯分数论了,也说明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可以享受生活了。

不过凡事过犹不及。我亲耳听到过一位父亲当着孩子的面说:“学校学的东西最没用,分数把孩子都逼傻了。你看出来玩玩多好”。

学校教的东西最没用吗?那我们回头看看高晓松的家庭。

从小在清华园里长大的高晓松,外祖父是“两院”院士、深圳大学创办者;外祖母曾留学德国,是世界知名力学家普朗特教授的唯一一名女博士,回国后主持创办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父亲是清华教授;母亲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学生;舅舅是国家“863”计划信息技术领域首席科学家。而高晓松本人也是先考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后退学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预备班学习。

这些让人钦羡的头衔的取得,没有一项不需要学校的教育,家庭的教育,也没有一项是不需要出类拔萃的分数。

不可否认,诗和远方所带来的眼界和格局,的确远远胜于一时的分数。我赞同父母们在时间和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带孩子出去走走,多看看外面的世界,但绝不赞同父母们跟孩子说学校里学习的东西没用,考试考多少分都没关系。

因为同样是“行万里路”,有些人成了李白,有些人却成了邮差。造成这背后差距的原因还是有没有“读万卷书”的知识储备。特别是我们普通人家的孩子仰望星空之前,先脚踏实地,才是明智之举。

“不要总说让孩子考名校,

名校出来的也不一定混得好”

你是否完全相信?

这也是听得比较多的一种说法。每到毕业季,都会被媒体称之为“史上最难就业季”,也总有一波名校生、研究生就业难的新闻。

然后就会有人说,你看,名校毕业的还是找不到工作,小女孩何必那么辛苦,差不多就行了,将来找个靠谱的老公比什么都强。小男孩也不用急,你看马云不也是杭州师范大学毕业的,以后走向社会了谁能出息还不一定呢。也听到过有家长说,中国的教育体制就这样,大学也学不到什么真本事的。

的确,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没怎么读过书的岳云鹏、王宝强都风生水起,没读名校的马云、辍学的比尔盖茨、乔布斯也成为业界标杆。而名校毕业生也有不少艰难求生甚至锒铛入狱的。

但是,我们把眼光放远,去看这些比例的时候,就能发现名校毕业生从收入水平到工作环境、生活质量,都是高于非名校毕业生的。

有位知名企业负责招聘的人力资源也曾说,每天要审阅成百份乃至上千份的简历,在专业背景相同的情况下,肯定多留意名校生。而且更多数时候,是名校生的简历更丰富、更出色一些。

国家教育部每次开会,下发的文件稿,也经常能看到这样一句话:“我们需要数以万计的科技领军人才、数以百万计的高级专业人才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

这个金字塔型的人才结构是客观存在的,可能暂时与家中几岁、十几岁的孩子无关,但越早让孩子明白学习的重要性,让孩子对名校有了解,有渴望,也就越容易让他通往那个金字塔的上方。

“不要让孩子学太多,快乐最重要”

你是否完全相信?

我不支持父母给孩子报过多的培训班和辅导班,也从不反对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但是这两件事不应该成为一件事,学习和快乐不应该被对立起来,虽然学习有的时候会需要很多的汗水和努力,但学习绝对不是快乐的反义词。

现任美国第一夫人,也是美国历史上首位非洲裔的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曾在一次演讲中这样跟孩子们说:

“如果你们想知道我能站在这里的原因,那就是因为教育。我从不逃课,我喜欢得“A“,我喜欢成为聪明人,我喜欢准时,我喜欢把我的功课做完。我觉得做聪明人比世界上任何事情都要酷”。

知识能带给人智慧,知识也能带给人力量。每个孩子从小就有求知的欲望和能力。他们学习怎样说话,怎样爬行,怎样走路,稍微长大一些,他们也很乐意去学习怎样去使用蜡笔,怎样去玩一个小游戏,怎样去用肥皂水吹一个泡泡。可以说,学习本身就符合人的天性,也是一件能带给人成就感和快乐的事情。

当然,上学之后的课业学习和给孩子报的辅导班,确实让很多孩子感到辛苦,也剥夺了孩子很多的快乐。但作为家长,我们更多的是应该给孩子积极的引导,帮助孩子在学习中获取成就感。

优秀的孩子之所以越来越优秀,并且有很强的自律性,就是因为他们能够从学习中体会到另外一种快乐,一种为梦想更拼搏的快乐,一种努力后就有收获的快乐,一种成为“聪明人”的快乐。

而如果父母跟孩子说,你可以不用好好学习,由着孩子的性子去寻找他的快乐。那么孩子多数可能只会在《喜洋洋灰太狼》《熊出没》或者更多花样迭出的网络游戏中获得短暂的快乐。

对孩子来说,这种快乐是简单的,易得的,而且十分具有诱惑性的。孩子们需要这种快乐,短期之内确实无伤大雅,但长期肯定是弊大于利。

孩子终究有一天要离开电子产品,网络平台,去面对严格的,甚至可以说残酷的层层选拔。到那时候,孩子可能会面临另一种痛苦,一种与同龄人相比技不如人的痛苦,一种在最该学习的年纪却错过努力的痛苦,一种荒废光阴的痛苦。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不同的经历,每个人都能从自己的经历中得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道理。这些经验和道理,可能对一些人是蜜糖,对另一些人就成了砒霜。

也许前面提到的三句话,对很多孩子来说,是教育的金玉良言。但相信对于更多的普通孩子,不可全信才是上策。

快乐和学习从不是矛盾和对立的,读书好的孩子,未来并不会缺少“诗和远方”;去名校的孩子,多数会比学历不高的孩子处境好一点;多才多艺,学得多的孩子,可能会获得更高层级的快乐。

告诉孩子,我们需要看到他人的成功,也需要看到他人的汗水和背后所掌握的资源。如果真要说有一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那么这句话应该是:任何一种成功,都需要为之付出努力。

标签: 亲子教育 亲子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