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造力是学习最好的一个桥梁,当你的宝宝有足够的创造力和好奇心,她可以为她遇到的任何问题想出答案,打个比方,她知道如何确保东西不从高出掉落。创造力让你的宝宝在去上学后变成一个有思想、爱提问、自信的“好奇宝宝”。
学步期的婴儿提高她的创造力最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尝试各种美术用品。当宝宝抓起粗粗的画笔开始创作时,你会发现她的美术与写作能力越来越复杂。
对于大多数小孩子来说,美术和早期写的巧是一个整体。首先,它们都是为了弄清这些叫做蜡笔的酷酷的东西是干嘛用的,然后宝宝会发现她手中的蜡笔和画出的线有一种奇妙的联系:好神奇呀!她体验到了这种因果关系,试想下她此刻会有多高兴呢!这也意味着她可以随心所欲的做自己想要的“标记”啦。这种思维的跳跃受到宝宝手中“魔棒”的影响,不仅仅是肢体控制手臂而是心中有目的的让她的画笔展现出她的内心。
那么对于15个月到3岁的孩子来说,他们会经历4个阶段,虽然快慢不一,但只要坚持用不同的美术材料重复这些,妈妈一定会看到效果的。
第一阶段 随意涂鸦(15—30个月)
这个阶段的宝宝只是在纸上随意的涂涂画画,是身体本能的机械化的动作。处在这个阶段的宝宝更享受其中的乐趣:拿蜡笔的感觉,颜料的气味儿以及玩黏糊糊的泥土。
对于其他孩子,这种过多的感觉信息会让他们反感(比如说手指画)。当他们再长大一点,能接受这种感觉输入时再逐渐把画画引入到日常生活中。
第二阶段 控制涂鸦(2—3岁)
当宝宝可以通过肢体更好的控制手和手指时,这种涂鸦会得到一些控制。幼儿会重复画一些圆圈、斜线、曲线、水平线或垂直线。
第三阶段 画线和形状(2岁半—3岁半)
宝贝们已经知道直线、曲线,他们会试着把这些放在自己想写的内容。即使他们不知道确切的字,你依然会在画中找到一些有关的元素。这些就包含了直线、原点等。当幼儿知道自己的画能表达一些意思的时候她会有多开心。举个例子,宝宝很可能写一些东西告诉你这是什么,那么这就是向读写迈进的重要一步。
第四阶段 画一些人或物(3—5岁)
许多成年人认为“图画”就是事物的照片,这种在头脑中形成一种图像并画出来的能力就是我们所说的思考的技巧,这需要一些时间去提高的。起初宝贝们给他们未完成的画起名字,这也意味着画完后会给他们的杰作打上一些标签,比如他们熟悉的人、动物或者形状。
时间久了你会发现你的孩子更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画什么。你会从她的画中看到更多的小细节和颜色。你还需要留心这个,孩子们第一张画都会脱离圆,你能发现太阳是不规则的圆形,有很多“线条”凸出来,或者他们画的人(通常我们会用一个圆来大致代替人)。
一旦宝宝开始有目的性的画图片,她已经掌握了象征性思维。也就是说宝宝能理解她画出来的线可以象征某些东西,如房子、猫咪、或是某个人。在这个阶段,你的宝宝同样也开始理解写和画的区别了。他们会画一张图然后用简短的词给你描述下内容或者讲成一个故事听。当宝宝可以给你讲故事时同样激发她写作的能力。
你如何能激励宝宝的画画与写作技巧?
? 1. 把绘画变成娱乐的一部分
多准备一些易抓的蜡笔、细的铅笔、易清洗的记号笔。另外用胶带固定着画纸防止宝宝画的时候碰到。宝宝大点的时候可以用一些可水洗油漆、儿童安全剪刀、胶水等工具让他们来创作。
? 2. 不要有局限
多让孩子探索尝试。创造力即是一个人有能力用自己的方法去表达她想的,这种独立就像幼儿寻找自信。坐在旁边静静的看着你的宝宝创作,享受这种创作过程,并给她提供一些建议。
? 3. 注重过程、不要只在意画了什么
作为家长,我们总是会不自觉的赞扬孩子:“那个图片画的是什么?一个房子吗?太好看了!”有时会拘泥于一个事实,比如树是绿色不是紫色的,有时我们也会问那个颜色是什么?宝贝们可能会想我们并不关注他们画了什么而是所画的想要表达什么内容。所以花几分钟仔细看看孩子的作品吧:你的画真的很有意思啊宝贝!这些颜色看了让我心情美美的,或者我看到了你为画画做了多少努力。或者直接的问:给我讲下你画的内容吧宝贝。看看孩子是否愿意和你分享更多的细节。
? 4. 尝试多用一些艺术材料
在宝宝3岁的时候多用一些其他材料让她玩。玩沙子的时候可以加一些面粉或者闪光粉;在水中滴几滴可以洗掉视频颜色的水滴,试想下如果将这两种不同颜色的水混合在一起会有什么神奇的事情发生呢?
? 5. 让画画成为宝宝表达强烈情感的方式
你的宝宝会耍小脾气吗?试着引导她画出一幅非常非常生气的图片。这些动作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的表达情绪。
? 6. 鼓励你的孩子去写
如果宝宝把凌乱的画拿给你并告诉你都表达了些什么,请认真对待这个问题。这意味着孩子已经知道她说的每一句话都说有意义的。
? 7. 适当“炫耀”下宝宝的杰作
这样可以让宝宝知道她的作品是很有价值很重要的。
创意活动帮助孩子理解怎样解决问题、提出他们的观点、发现事情的因果关系,也会对他们所做的决定更自信。艺术体验帮助孩子更自由的发展独立性,给他们展现自我想法的机会。最重要的是创意表达让孩子们体会到了自己想象力的神奇——这正是一个孩子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