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生男生女?虽然说现在男孩女孩都一样,都是家长们的宝贝。但是还是有很多家长希望生一个男孩或者女孩。尤其是第二胎,希望家里能够凑成一子一女。那么,如何生男生女呢?受那些因素影响呢?
要想改变生男生女,首先要选择好同房受孕时间。
具体做法:
1、选择在女性排卵期同房,生男孩的几率大。
2、因为在排卵期女性宫颈管分泌强碱性粘液,有助于Y精子的活动,有利于Y精子更快冲刺到输卵管。
3、选择在排卵期后同房受孕,则生女孩的几率大。
生男生女和男性的射精量也有关系。
具体做法:
1、而男性射精一次所需的精子数量,需要三天才能补足。
2、所以若能减少同房次数,保持每次射精量充足,就更容易生男孩想男孩。
3、若频繁同房,则更容易生女孩。
若男性就在妻子达到高潮时进行射精,生男孩的可能性大。
具体分析:
1、因为女性达到高潮,阴道内部机会分泌碱性粘液,使得原本呈酸性的阴道变成碱性,这就有利Y精子的生存。
2、若在高潮后或无明显快感时射精,则生女孩的可能性大。
性交体位和高潮也是影响生男生女的因素。
具体分析:
1、首先女性的阴道是酸性的环境,所以比较适合X精子的存活,但是女性高潮的时候,子宫颈会分泌碱性的液体。
2、由此可知,我们如果想要一个男孩,那么射精的时候应该插入要深,将精液最大限度地送往子宫口。
上面已经说过,酸性环境适合X精子的生存,碱性环境适合Y精子的生存,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人为加强身体的酸碱性来营造一个适合某一种精子的生活条件。
女性多吃碱性食物,男性多吃酸性食物较容易生男孩,相反则容易生女孩。
一般碱性食物有:
豆类、蔬菜、水果、鲜牛奶、茶、海带、碘、钙等。
调节体温也能够影响宝宝的性别。
具体分析:
1、男性的睾丸处在体外,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对XY精子的存活也有一定的影响,一般是低温适合X精子的存活,高温适合Y精子的存活。
2、通过此法,可以有效控制XY精子的数量,也就可以控制生男生女长的概率,但是要注意,温度千万不要太高,否则会将精子全部杀死的。
1、首先女性的阴道是酸性的环境,所以比较适合X精子的存活,但是女性高潮的时候,子宫颈会分泌碱性的液体。
2、由此可知,我们如果想要一个男孩,那么射精的时候应该插入要深,将精液最大限度地送往子宫口。
3、同时,要在女性高潮的时候射精,让阴道处在一个碱性的环境中。
4、如果想生女孩,那么就最好不要让女性高潮了,同时插入的深度也别太深。
5、另外,在性交前,用一些酸性或者碱性的液体冲洗阴道,也有助于控制生男生女的概率,但要注意这些产品对人体和精子时候有伤害。
由于X精子在阴道内的存活时间比较长,所以,如果选择在排卵日前性交,那么X精子存活下来的几率会大很多,从而增加生女孩的几率。
所以如果想要生男孩的话,最好在确定已经排卵后性交比较好。
1、胎心特征判断生男生女
通过怀孕胎心特征判断生男生女的方法是这样的:胎心较强但频率会变慢是生男孩。胎心较慢但频率更快是生女孩。
2、肚子特征判断生男生女
这个应该是最常用的判断生男生女的方法。一直以来的说法都是“尖男圆女”,要生男孩的肚子特征是孕妇肚子慢慢变大,且肚型尖凸。生女孩的肚子特征是怀孕后孕妇肚子会很快变大,且肚型是浑圆的。
3、胎动特征判断生男生女
通过胎动特征判断生男生女是很多准妈妈都会用的方法。通常的说法是胎动靠左、起伏小,是生男孩。胎动靠右、起伏大,会像波浪似的是生女孩。
4、肚脐特征判断生男生女
肚脐特征判断生男生女是较为偏的方法,说法是这样的,肚脐内凹多是生男孩,肚脐外凸多是生女孩。肚脐线粗且短是生女孩,肚脐线细且长是生男孩。
5、妊娠纹特征判断生男生女
妊娠纹是人体的肾上腺皮质能分泌一种糖皮质激素,在怀孕4个月就会开始出现。通过妊娠纹判断生男生女是很久之前流传下来的方法。老人们的说法是妊娠纹细窄的是男孩,宽粗的是女孩。
1、胎儿心率低于140次/分,是男孩;高于140次/分则是女孩
说明:女孩心率比男孩高,这只是在刚出生时是对的,胎儿的心率就男孩和女孩之间没有任何差别。心率的快慢只是随胎龄的不同而变化。
2、孕妇下怀是男孩,上怀是女孩
说明:如果孕妇是上怀,那可能是第一次怀孕或孕妇的体形好。当孕妇怀过一次孕以后,腹部肌肉松弛,再次怀胎时自然也就“下垂”了。
3、孕妇做不同的梦影示宝宝的性别
说明:肚中怀的男宝宝还是女宝宝和梦境是没有任何关系的。有的人认为梦见龙,预示将来出生的儿子能够成为大人物;梦见蝴蝶,表示生女儿。这是没有科学道理的。这只是你的“意识”在作怪。
4、吃酸吃碱与生男生女的关系
说明:有人仅凭味道来确定食物是酸性还是碱性,这本身就是一种错误认识。需要强调的是,人体出现酸碱不平衡的状态,通常是患病所致。
5、早上害喜生女孩
说明:针对5900位因为怀孕初期严重害喜而入院的孕妇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这些孕妇生下女宝宝的比例是56%、男宝宝是44%。但是在怀孕中后期严重害喜的孕妇来说,其宝宝的性别比例又与正常分配比例相似。
温馨提示:这些民间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家长们可以作为参考依据,但不要全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