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市场中关于宝宝的补剂产品层出不穷,各种补剂说的是天花乱坠。为了宝宝能够更加健康成长,能够更加聪明,家长们往往会不顾一切地为宝宝购买各种各样的补剂。
“ 补剂都是些什么?是不是补的越多越好呢?
正常情况下人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各种各样的营养素,包括宏量营养素和微量营养素。
宏量营养素包括: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
微量营养素包括:矿物质、维生素等。目前大多数补剂成分以微量营养素为主。
关于补剂,我认为还是需要科学地去认识它:无需勿妄补;补则需有据;当循科学法;食补为最佳。
“ 无需勿妄补
孩子的成长是存在个体差异的,不可能每个孩子都会长的一样高,都一样聪明伶俐。
家长们看到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时,就会着急起来,想方设法补充各种营养,可是这样无疑是“揠苗助长”。
只要宝宝健康成长,没有必要再进行额外的补充。
孩子个子矮,家长们就想到缺钙,于是疯狂给宝宝补钙。
可是他们却不知道小孩特别是婴幼儿肾脏发育还不成熟,过多的钙往往会沉积在肾脏,可能会形成肾结石并损伤肾脏,此外过多钙的摄入还会影响锌、铁的吸收。
听说维生素A对孩子的视力有好处,于是家长们觉的是不是给孩子补充维生素A孩子就不容易近视了呢?
维生素A与感觉暗光有关,并不是补充维生素A越多,孩子就越不容易近视。
如果服用超过一定剂量,则会引起中毒,儿童一次摄入超过30万IU的维生素A就会引起急性中毒。
我曾遇到一例儿童服用维生素A制剂之后出现中毒的病例,孩子出现了严重的嗜睡、呕吐等颅高压症状。
某些保健品堪称大补,其中含有一些不适合小孩的成分,如性激素等,如果给孩子进食反而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巨大危害。
“ 补则需有据
给宝宝补剂须有必要的依据,并且这些依据是科学正确的。
目前国际上对微量元素的检验并没有一个准确、统一的标准。
门诊经常有家长带孩子来检查微量元素,那么微量元素的检查结果到底能不能可靠地反应宝宝体内微量元素的情况呢?
我们目前所做的微量元素检测一般是采集外周血,测血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但这并不能准确反应整个机体的营养状态。
且目前国际上对微量元素的检验并没有一个准确、统一的标准,其结果只能当做参考。
并不是说检测结果正常就没有元素的缺乏,也不是说某项指标稍微低一点就一定有该元素的缺乏。
是不是有微量元素的缺乏,这需要结合宝宝喂养情况、临床表现以及进一步检查等进一步判断。
此外,微量元素的检测结果只是宝宝某一时间段体内微量元素情况的反应。
比如某段时间孩子海产品吃的比较多,那么测出的某些微量元素可能就比较高,又如某段时间内孩子挑食比较严重,那么测出的某些微量元素结果就比较低,而实际上这些元素在人体是维持一个动态平衡的,补不补不能单靠一个微量元素的检查去判断。
营养性贫血在宝宝贫血性疾病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最为家长所熟知的则是缺铁性贫血,于是宝宝检查出来贫血后,家长们都会直接给宝宝补铁。
然而一部分宝宝的贫血却不是因为缺铁引起的。
如缺乏维生素B12、叶酸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一些病理原因所致的贫血,而早期诊断缺铁的有力证据就是血清铁蛋白的降低,而不是血清铁。
又比如常量元素钙在体内以结合和游离两种状态存在,我们测的血清钙则是游离状态的钙。
当游离钙降低时,机体会通过甲状旁腺素等激素作用使结合钙游离至血清维持血清钙的正常水平,也就是说即使宝宝存在缺钙,但血清钙检测结果可能仍是正常的。
碘是影响智力发育的最重要微量元素,轻度的碘缺乏已足以损害智力,此时可不必等待确切的实验室检查指标。
生活在碘缺乏地区,有智力、体格发育的落后或一些亚临床表现足可成为依据,可尽快预防性补充,甲状腺肿大、尿碘、血浆TSH的检测都帮助碘缺乏的进一步判断。
“ 当循科学法
婴幼儿出现汗多、激惹、颅骨变软、出牙迟等表现,家长们都想到了是缺钙。
的确是这样,然而这种缺钙并不是因为他们所进食的食物中的钙含量缺乏,家长们一味补钙反而会增加宝宝肾脏的负担。
他们缺的是1,25-(OH)2D3这种物质,简称维生素D3,这类宝宝只需补充维生素D3即可,不需额外补钙。
前段时间关于服用维生素D制剂引起宝宝中毒的传闻让很多家长不敢再给宝宝补充维D。
关于维生素D的补充,我们则有科学的补充方法:
对于早产儿、低体重出生儿,建议出生后即补充维生素D800~1000IU/d,这是为了满足宝宝追赶生长的需要。
3月龄改为400IU/d直至2岁,足月儿生后2周则需补充维生素D400IU/d,直至2岁。
一般小儿每日服用维生素D2万~5万IU,或每日2000IU/kg,连续数周或数月即可发生中毒。
敏感小儿每日4000IU,连续1~3个月即可中毒,然而只要按科学剂量服用,中毒情况一般是不会发生的。
曾经有一位医生伙伴家里孩子诊断缺铁性贫血,因为他本身就是医生,就没有交代他怎么补充铁剂,于是他就按照自己的方法给孩子补铁,结果补了一个多月还没补上来,后来他拿了一瓶保健品拿给我看,说明书上写着每粒含铁量是5%,问题就是出在了这里。
对于缺铁性贫血的孩子,我们口服铁剂的量是每日铁元素4~6mg/kg,注意是铁元素,常用的铁剂有富马酸亚铁(含铁元素33%)、琥珀酸亚铁(含铁元素35%)等等,而那种保健品最后算下来每天得吃小半瓶才能够量,换了规范铁剂服用之后,贫血才得到改善。
此外还要注意,口服铁剂的同时服用维生素C可增加铁的吸收,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仍需继续口服铁剂6~8周,以增加铁的储备。
因此只有科学的补给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 食补为最佳
如果想单纯使用一些补剂来维持或促进孩子的生长发育,那就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了。
因为这些营养成分的最好来源就是食物,一心使用补剂只会造成孩子的消化功能紊乱,影响食欲,甚至干扰孩子从食物中摄取营养素,最后结果是得不偿失的。
为什么我们一直建议6个月以内的宝宝纯母乳喂养?
因为一个健康母亲不但可提供足月儿正常生长到6个月所需的营养素,还能提供一些供婴儿生长发育的现成物质,如脂肪酶、SIgA等,这对宝宝的健康生长发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者建议2岁以在添加辅食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母乳喂养,不能母乳喂养的改配方奶,甚至建议终生服用奶制品。
6个月以后,单一的母乳喂养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宝宝对能量及营养素的需求,4~6个月宝宝需及时添加辅食。
但需要注意,引入食物的时间和过程需考虑到宝宝的适应能力。
因为宝宝的消化系统尚不完善,过早、过乱地添加辅食反而会导致宝宝腹泻,过敏、咀嚼困难等情况,反而会导致营养不足。
奶制品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维生素B2、钙、磷;
豆制品中含有丰富的钙、磷、镁、铁、维生素K;
动物肝脏类含有丰富的铁、维生素K、维生素A、维生素D、B族维生素;
贝类、干果、豆、动物内脏、红色肉类含有丰富的锌;
谷类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磷、锌、镁;
蔬菜中含有丰富的铁、维生素C、钙、维生素K、维生素A、B族维生素;
蛋类维生素D、维生素K、铁、碘等含量也相当丰富;
碘盐、海带是补碘的最佳途径……
因此只要科学搭配,食物中的营养素是完全可以满足机体生长发育的需要的,而食物补充也是最自然、最安全的方法。
总之,我们最终的目标是宝宝能够健康地成长,对于补剂,则需持科学态度,切勿盲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