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育婴在线百科小知识。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育儿 > 1-3岁幼儿护理

怎么判断宝宝被冻到了?

【摘要】冬天再寒冷,妈妈们也舍不得让宝宝错过每一场大雪,可是宝宝若是出现下面提到的一些症状,也许就是宝宝玩雪时冻到了!我们邀请了上海美华妇儿医院儿科主任俞宏真医生来说说关于宝宝冻伤的这点事!

俞宏真:医学硕士,上海美华妇儿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硕士,从事儿科临床工作二十余年,对于儿童常见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尤其是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并能提供发育方面的咨询和指导。

宝宝为什么会冻伤?

如今家长们对宝宝都是呵护备至的,故发生宝宝冻伤的情况已很罕见。但在边远地区,寒冷季节,如防护不当,让宝宝长时间暴露在低温环境下还是会出现宝宝局部或全身冻伤的情况。冻伤是指低温侵袭人体后发生的局部性或全身性损伤,常发生在暴露部位和四肢远端血液循环较慢血供相对不足的部位,如手、足、耳廓等。当然,一般多见的是轻度冻伤。

儿童冻伤的程度如何判断?

冻伤的程度根据伤情轻重分为4度:

1.皮肤红肿刺痒。红肿、刺痒、疼痛,往往1周内愈合。表皮逐渐脱落,不留疤痕。这种浅层皮肤冻伤,属于I度冻伤。

2.皮肤红肿出现水泡。皮肤出现红肿,并有水泡形成,刺痒、疼痛较剧烈。水泡逐渐变为黑色痂皮,慢慢脱落。如不合并感染,2~3周愈合,留有轻度疤痕,有时可形成慢性溃疡。这种全层皮肤冻伤,属于II度冻伤。

3.皮肤丧失感觉。皮肤呈蓝色或黑色,感觉丧失。冻伤周围出现高度水肿和水泡,疼痛剧烈,伤面易发生感染,经久不愈,留有明显疤痕。这种全层皮肤、皮下组织冻伤,属于III度冻伤。

4.皮肤坏疽病变。皮肤呈灰白或黑色,表现为坏疽病变。伤处各种感觉、运动功能全部丧失,冻伤周围可有水肿、水泡,易合并感染,可导致败血症,往往留有伤残。这种皮肤、皮下、肌肉,甚至骨骼冻伤,属于Ⅳ度冻伤。

冻伤后如何治疗?

儿童出现严重冻伤的情况很少见。如发生冻伤,应尽快脱离寒冷环境,移至24℃~26℃的室温条件下治疗为宜。并迅速将受冻部位浸泡在40℃~42℃温水中,进行快速复温,使受冻部位恢复到接近正常皮肤温度,耳廓或面部的冻伤可用温水浸湿毛巾,进行局部热敷,涂上冻伤药膏。在没有温水的情况下,可将冻肢置于别人的胸部、腹部及腋下等温暖部位,以体温复温。

此外以下方法对促进冻伤皮肤愈合是有益处的:

1.鱼肝油涂抹。每晚睡觉前,用热水浸泡患处几分钟,然后取2~3粒鱼肝油,挤出液体涂抹在冻伤破裂处。

2.醋与甘油调配。将醋与甘油以5:1的比例调匀后,每天2次涂患处,可促进冻伤处皮肤愈合。

3.土豆+凡士林。将1个土豆煮熟后剥皮捣烂,加少许凡士林调匀后放入瓶内,每日1~3次涂患处。

4.抗生素药膏。如局部皮肤破溃伴感染,可涂抗生素药膏。

关于冻伤后的认知误区

多年来,民间流传对冻伤部位采用雪搓、冷水浸泡等复温方法应绝对禁止。通过大量实验证明,这些方法是极其有害的,它只能延长冻肢的受冻时间,加重组织损伤。然而,它之所以能在国内外长期广泛流传,主要由于使用这些方法复温时疼痛、肿胀较轻,便使人们误认为是有效的;而当用温水快速复温时,会引起剧烈的疼痛,肿胀较重,所以往往被误认为是有害的,不易被接受。实际上用此方法复温,可以迅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从而大大减少了组织损伤。此外,用火烤冻肢也是极其有害的。

日常如何作好措施防冻伤?

在寒冷天气尽量减少宝宝外出,即使外出需戴上手套、防寒帽,防寒帽最好是能护住耳朵的,否则应戴上耳朵罩;保持手脚的温暖;经常按摩揉搓易冻伤部位以促进血液循环。如室内温度低,需开空调或取暖设备,还可用通电的局部保暖的暖手袋等等。

标签: 冬季宝宝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