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个宝宝几乎都有过做噩梦的经历,这是正常的,但如果宝宝一段时间频繁地做噩梦,不但影响孩子的睡眠,更反映出孩子心理有严重的不平衡。
心理因素
睡前过度紧张、过度兴奋、例如孩子初次离开父母在陌生环境中睡眠、各种内心冲突和焦虑情绪均可诱发本症,睡前听讲恐怖故事、看恐怖影视也是诱因之一。
身体因素
发热、卧室空气污浊、被褥过厚、睡眠姿势不当、胸前受压等身体不适均可诱发。此外,饮食习惯不良如晚餐过饱或饮食太少而呈饥饿状态也是诱发本症的原因之一
生活细节与噩梦的关系
1.辛辣食物
一项研究显示,晚睡前吃辛辣食物和不吃辛辣食物的两组健康男子的睡眠情况相比,吃辛辣食物休息时,醒来的次数更多,睡眠质量更差。这说明辛辣食物能提高体温,从而扰乱睡眠。
2.食物的脂肪含量
有人研究发现白天吃高脂肪食物越多,睡眠质量越差。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可能对梦有消极影响,容易让人做坏梦。
3.酒精
酒精是使人短时间内入睡的镇静剂,但是一旦它的作用逐渐消失,就会使人过早醒来。饮酒过多还可能导致噩梦和坏梦。那些有戒酒经历的人也经常做噩梦。
4.药物
抗抑郁药、巴比妥类镇静剂和麻醉药等药物有副作用,可能会使人产生噩梦。
5.疾病
流感等发烧疾病常引起噩梦。呼吸短暂和嗜睡病等睡眠紊乱也会增加坏梦和噩梦的发生率。
是噩梦,还是夜惊症?
梦发生在做梦期。孩子不是在做噩梦的时候哭,而是在噩梦结束之后,这时候他已经完全醒了。孩子睡着后大约3个小时会进入第一个做梦期,下半夜做 梦期会更频繁发生,噩梦也大都出现在这时候。而夜惊的发作通常是入睡后1~4小时内,也就是夜晚的前1/3部分,这时孩子会从深睡期进入一个半苏醒的状 态。假使这个过渡阶段无法顺利完成,孩子长时间停留在半睡半醒之间,他就会开始大叫和挣扎。在后面的表格中,你可以看到噩梦和夜惊的特征比较。
噩梦:临睡别吃过饱
噩梦一般出现在睡眠的后半阶段。与夜惊不同的是,在噩梦中惊哭的宝宝常常会自己从梦中惊醒或者被妈妈叫醒。宝宝通常能记得让他恐怖的梦境,很容易接受妈妈的慰抚。
提示:为了避免梦魇,临睡前不要给宝宝吃得过饱,也不要让宝宝接触恐怖紧张的场景或故事情节。发生梦魇后,别问宝宝梦境的细节,只要抱住宝宝轻声安抚即可。
孩子的阅读题材父母要做筛选
另外,导致孩子做噩梦的原因还可能是听了一个恐怖的故事(虽然大人也许并不觉得这个故事有什么可怕),看了可怕的电影或电视节目,甚至一些游戏中的恐怖画面也可能刺激到孩子,让他们产生了联想。资料显示,2~4岁的孩子特别容易做噩梦,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产生正常的恐惧感,想象力发展极快。有调查显示,10%~50%的儿童在3~5岁时常会做噩梦。
张柏芳建议,不要让孩子睡前看带有恐怖色彩或可怕情节的电视或书籍,平日多让孩子接触有趣的、幽默的、平和的读物。另外,要确保孩子能够得到充足的睡眠。一些专家认为,睡眠时间不够、睡觉没有规律,容易导致孩子夜间做噩梦。生活有规律、心情平静的孩子,就不容易产生恐惧的想法。
Tips
“夜惊”不是发噩梦
有一种情况并不是真正的做梦,而“夜间悚栗”,有时又叫做“夜惊”。孩子在睡眠中突然坐起大声嘶喊或说梦话,甚至呼吸、心跳加快又盗汗,两眼呆滞,叫他们也不回答。几分钟后,孩子又自己安静躺下睡著,第二天早上问他,也完全不记得这么一回事。
这种夜间悚栗一般是发生在非快速动眼期,所以说不算真正的做梦。大约有5%的儿童有过此现象,和家族遗传有关,也就是说家里其他人可能也有过相似的情况。这种情况颇为吓人,是吓着看到的家人,而不是他本人。
其实,这对孩子本人没什么伤害性,大部分只是偶尔发生一两次就很少再出现。如果父母碰上孩子有这种现象时,千万不要担心,发生当时安慰孩子也没什么效果,只要帮他擦擦汗就行了。
有小部分孩子可能出现梦游现象,也就是爬下床,走出去,一旦孩子出现梦游,只要看好他们,别让梦游者走出门外遭受碰撞就好。
小练习:让孩子不那么“怕黑”
每个人天生都会对“黑”有害怕的心理,而噩梦更能刺激或者强化孩子对于黑暗的恐惧。可以用一些积极的方法来帮助孩子认识“黑暗”:比如在晚上,和孩子一起从窗户向天上望,让他看看漆黑的夜晚,其实也会有星星和月亮这样明亮可爱的东西存在;平时,给他讲一些和黑暗有关系的有趣故事或者描述勇敢的故事;也可以在孩子房间的天花板上分散地粘贴一些荧光图形,让他的夜晚不至于黑得那么“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