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孩子的睡眠习惯似乎没有规律可言,弄得家长因此总是筋疲力尽。那么怎么调整小孩子的睡眠,让他们睡一个好觉呢?
睡眠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生理现象,还有什么规矩可做呢?
许多家长会觉得不可理解。但是,从各大医院儿童保健门诊中小病人的就诊情况看,小儿的睡眠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
而且,绝大多数孩子的睡眠障碍与其不良的睡眠习惯、与家长的错误引导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为使宝宝从小养成良好的睡觉习惯,还得“做规矩”。
规矩一:固定的作息时间
理由:制定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在同一时间上床和起床(即使周末和节假日也不例外),是养成良好睡眠习惯的基础。
一般地说,充足的睡眠需求可分成两个阶段,主要时段是晚上,次要时段在白天。0~1岁的孩子,需要的总睡眠时间为13。75~14小时;18个月的孩子,需要13。5小时;2岁的孩子需要13小时;3岁的孩子需要12小时;4岁需要11。5小时;5岁需要11小时;6岁需要10。75小时。午睡则作为夜间睡眠的补充,两岁约为2小时,到5岁减少到1。5小时,学龄期的孩子基本不需要白天睡眠了。
实施办法:
1、每天总的睡眠时间不要超过儿童的生理所需。
2、尽可能减少孩子在床上玩耍的时间,等小儿昏昏欲睡时再让他上床。
3、如果小儿夜间睡眠质量不佳,可以适当减少30分钟的睡眠时间。该方法既不会影响小儿白天的精神状态,又可促进孩子夜间的平稳睡眠。
规矩二:改掉不良的入睡习惯
理由: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尽快入睡,会想些办法来帮助孩子入睡,如抱着哄哄孩子、睡觉前给孩子吃些东西或是让其含着奶嘴等。虽然这种助睡方法在短期内可以使孩子的入睡时间缩短,但却会让孩子对此产生依赖性,一旦这些条件不存在了,他们就很难入睡。
实施办法:
1、在婴幼儿思睡但又没有完全睡着的时候将其抱到床上,让其独立入睡。如果家长在宝宝出生后即开始给他的睡觉做规矩,通常比较容易建立良好的入睡习惯。
2、如果一旦不良的入睡习惯已经养成,宝宝必须依赖这些助睡方法才能入睡的时候,父母就需要通过“渐进式干预”的方法对其睡觉做规矩。刚开始时,宝宝可能会因为一时无法习惯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自行入睡,而反复哭闹以引起父母的注意,希望得到父母的帮助。这时父母所要做的首先是确定宝宝没有任何身体不适,然后渐渐延长安慰他的时间间隔。第一次可以在他醒后两分钟去看望他,在他的床边尽量用语言而不是身体接触去安抚他,时间不超过两分钟;然后间隔五分钟去看望孩子,用同样的方法安慰他,直至某一次去看望他时,他已经自己进入睡眠。第二天,看望孩子的时间间隔可以进一步延长。运用这种方法,一般一星期左右即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当然,如果孩子的不良入睡习惯形成时间越长,治疗的时间也会相应长些。
3、对婴幼儿来说,父母的看望非常重要。因为如果父母在孩子醒后任其哭吵,会加重宝宝的心理压力和焦虑,甚至会认为父母不要他了,最终导致宝宝的睡眠更为不安。所以,父母应当有足够的耐心来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入睡习惯,切忌用惩罚来对待婴幼儿的入睡困难。
规矩三:与孩子分床睡
理由:当小儿长到2~3岁,睡觉的场所从婴儿床换成了小床(或者仍睡在婴儿床上,但已经能爬出婴儿床,婴儿床的栏杆已经不能限制儿童的活动了)。这类儿童往往会在每天晚上就寝时向父母提出许多要求,如要喝牛奶、要父母讲故事给他听、要看电视等。总之,为了引起父母的关注,他们会想尽办法拒绝留在床上,造成就寝困难。
实施办法:
1、尽量使孩子与父母分开睡,因为父母和孩子离得越近,就越难拒绝孩子的要求。
2、住宅条件好的,可以与孩子分室而居;住宅条件较差,无法提供给孩子单独一间房的,可以用一个低矮的“小门”(不能提供手脚易攀爬的尼龙网格或直栅栏门),使孩子与父母相对隔离。刚开始时,孩子也许会哭闹,最初的两晚可能会在紧靠门的地方睡着。但数天之后,他们的紧张即会消失,自行上床入睡,而且晚间很少夜醒,有的儿童甚至会在就寝时提醒父母关门。
助眠方法
1、卧室内保持安静,光线不能太亮,尤其应避免清晨阳光过早照射到孩子的卧室。
2、环境温度要适宜(29℃左右的环境温度是睡眠时的最佳温度)。
3、睡前进食少量牛奶及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