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育婴在线百科小知识。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 > 幼儿教育

宝宝为何越哄越“娇气”

【摘要】自孩子蹒跚学步,磕磕碰碰就会成为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手指不小心蹭破了皮,膝盖不留神磕红了,手臂不知怎地弄得青一块儿紫一块儿……当孩子遭遇这些小磕小碰的时候,父母本能地会安抚受伤的孩子。

自孩子蹒跚学步,磕磕碰碰就会成为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手指不小心蹭破了皮,膝盖不留神磕红了,手臂不知怎地弄得青一块儿紫一块儿……当孩子遭遇这些小磕小碰的时候,父母本能地会安抚受伤的孩子。可是,面对父母的抚慰,有些孩子不仅没有表现得更坚强,反而 “娇气”起来。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父母又该怎么做才好?

被放大的焦虑

八月一个人玩耍时,手指不知怎么蹭破了一点儿皮。一整天了,他没有因为这个“小伤”而哭闹,大人也没有注意。晚上妈妈下班看到八月手上的伤,大惊失色:“唉呀!宝宝的手怎么受伤了?疼吗?怎么弄的呀?这么大一个口子……”伴随着妈妈一阵焦虑的询问,之前还像个没事儿人一样的八月,突然哇的一声哭了起来。直到晚上睡觉时,八月还举着手指头,小嘴嘟囔着:“不能再碰到了,不能再碰到了……”

宝宝身心尚未发育成熟,没有能力判断某些事情的严重程度以及可能造成的影响。对于小磕小碰,他们更是搞不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也就是说,如果父母情绪反应过度,孩子必然会被父母的焦虑影响,或者是被父母的表现吓住,进而觉得自己遇到了天大的事情。就拿八月来说,他没有能力去分辨究竟发生了什么,妈妈为什么这样,而只会感觉到妈妈的情绪是什么样的,于是,他会觉得妈妈有这样的表现就是出大事了。所以,他的哭闹实际上是在反应成人的反应。

成人的焦虑从何而来

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也都经历过无数的磕碰,那为什么父母在面对孩子受伤的时候,会如此焦虑呢?

过度关注 现在很典型的“四二一家庭”中,最容易出现的状况是:由于过度关注孩子而对小磕小碰过于在意。这种情况导致的担心并不是真正的担心,而是因为父母或者养育者的注意力没有别的地方可放,造成的过度关注,不是孩子需要,而是父母的需要。

知识储备不足 有些父母医学方面知识储备不足,面对孩子受伤,无法对事情做理性判断,内心没底就会焦虑,这种焦虑也自然而然地传递给了孩子。

个性主导 有些父母比较缺乏安全感,凡事容易往消极负面的方向想,性格敏感,特别害怕孩子受伤,对小事容易放大。他们遇到事情不是想着去解决,而是想着有多么恐怖。所以当孩子摔倒时,对孩子的安慰更像是宣泄自己的情绪。

不渲染焦虑不等于忽略

与别人家不同,刘流每次看见儿子小宝摔倒后,就躲得远远的,假装没看见。她认为这是让孩子变得坚强的方式。这个方法看似有效,儿子每次摔倒后,都自己起来,不哭不闹。可奇怪的是,孩子当时没说,却总能在事后抓住某个时机来 “撒娇”。

比如,妈妈拉着他的手,他会说:“妈妈刚刚拉我的时候弄疼我了。”接下来,任由妈妈怎么解释都没用,还会趁机嚎啕大哭。

像刘流一样,有些父母会走向另一个极端:他们认为,既然过分关注会传递给孩子焦虑,那么让孩子自己面对和体验也许是可行的方式。其实不然,缺少帮助与关注,被“冷处理”的孩子,压抑了情绪。他的那些被爱被呵护的需求没有被满足,积攒得越多就会越脆弱,越娇气。这样的孩子不能很好地和父母对接,于是父母的每个行为都可能成为考验他们是否爱自己的标志。每当抓住一个被父母关注的机会,他们就会如饥似渴地吮吸着被关注和捧在手里的感觉,他们需要通过“娇气”的方式,才能变相满足自己合理的需求。延展开来,这很有可能成为孩子未来人际关系或者亲密关系的模式。

放下焦虑,理性关注

刘婷带女儿甜甜野炊时,甜甜的手指不小心被树枝蹭破了点皮,但是没有流血。小家伙举着破了一点儿皮的手指,瞪着圆溜溜的眼睛看着,好像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似的。刘婷一看女儿受伤了,心里一紧:“天呐,甜甜的手划破了,野外这么多细菌,要是伤口感染了怎么办!”她刚要张口说话,心里有一个声音提醒自己:“可别吓到孩子了。我们小的时候经常到山上玩,摔跤磕碰都是常事,这点小伤不算什么的。”在通过自己以往的经验常识,反复理性地判断了甜甜的伤不严重后,刘婷的焦虑逐渐减轻了,于是她平静地问甜甜:“宝宝疼吗?”甜甜看了看妈妈关切的眼睛,然后说:“有一点疼,妈妈吹吹就不疼了。”于是刘婷拉起甜甜的小手放在嘴边关心地吹了吹。孩子情绪比较稳定之后,刘婷给孩子的伤口做了一些简单的处理。实际上,没过多久,甜甜的手就没事了。

理性关注的4个方法

理性判断。父母要能对整个事情有理性的判断,学会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一些获取信息的途径,通过这些手段判断孩子的伤是否严重,这样的局面自己是否能把握,做到心中有数。

调整情绪。当父母做到心中有数的时候,就不会紧张,也不会把紧张的情绪传递给孩子。此时他们就会用比较平静的心态面对孩子,更加清晰地看见孩子的需求。

调整好心态之后,父母就需要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关注。比如,你可以平静地问孩子:“宝宝疼吗?”而不是急躁地说:“天呐,这么大一个口子,你疼吗?”或者抱怨地问:“怎么这么不小心呀?哪儿磕破的呀?”

对伤口进行必要的处理。对于一些小磕小碰,如果不需要去医院的话,父母可以针对相应的情况,对孩子的伤口进行一些简单的处理,也可以带孩子到医院处理。但切记不可盲目焦虑。

和孩子一起面对。过度地渲染焦虑是一种情绪化的关注,和对受挫的孩子采取冷处理的方式一样,这些做法都不适应孩子的成长需求。如果你在和孩子的互动中能通过孩子理解的方式传递出安全感和力量,陪伴他一起面对这些磕磕碰碰,给他需要的帮助,孩子自然会变得平静而坚强。

标签: 幼儿教育 教育反思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