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宝宝一天天的长大,父母苦恼地发现,他们开始对房间里的东西好奇,开始进行无意识的破坏,气急了就忍不住下手教训孩子。其实,破坏是孩子创造力萌芽的体现,父母应小心加以引导,而不是盲目地扼杀掉。
搞“破坏”:孩子创造力的萌芽
宝宝一天天的长大,父母苦恼地发现,他们开始对房间里的东西好奇,开始进行无意识的破坏,气急了就忍不住下手教训孩子。其实,破坏是孩子创造力萌芽的体现,父母应小心加以引导,而不是盲目地扼杀掉。
一个孩子的母亲,因孩子把她刚买回家的一块金表当新鲜玩具给弄坏了,就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孩子的老师。
不料,这位老师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
这个母亲不解其意,老师给她分析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你不该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从小就有动手的机会。”
“那我现在该怎么办?”这位母亲听了老师的话,对自己的行为后悔不迭。
“补救的办法是有的。”老师接着说道,“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钟表铺,让孩子站在一旁看修表匠如何修理。这样,修理费就成了学费,你孩子的好奇心也可以得到满足。说不定,他还可以学会修理呢!”这个故事发生在半个世纪前,故事中的那位老师就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孩子类似这样的搞“破坏”多属天性使然,是其创造萌芽的一种体现。他为了急于弄清一件事情或是一样东西是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便会不顾一切地进行“破坏”,这样“破坏”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探究。
有些孩子尽管知道爸爸妈妈不欣赏搞“破坏”,但他仍想尝试一下,因为他想使自己离开受成人控制的世界,用做游戏的方式来拒禁令和规定。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恶作剧也可能是一种爱的表示。如一个刚满4岁的小姑娘在父亲的钢琴上撒上酥松糕点,这肯定不是出于恶意,她更多的是要向父亲表明:你瞧,我把我最喜欢的东西与你心爱的钢琴放在一起。这看上去像恶作剧,其实是爱的表示。
但有些时候孩子搞“破坏“还是有其他的原因的:炫耀——破坏的目的在于向伙伴们显示自己:“你们不敢,我敢!”;发泄——有的孩子脾气大,把怒气施于周围的事物,如摔杯子、撕衣服等,以宣泄怒气;此外因特定事件还有报复、嫉妒等心理存在的可能。
多了解孩子在做什么,周围发生了什么,并合理利用小孩的天性,多方引导、鼓励,使小孩子创造萌芽得到进一步深化,家长们遇到了孩子无穷的恶作剧时,可以按照下面的方法试试,也许很有效!
·找一找深层原因。孩子搞“恶作剧”,多是在烦躁、孤独无聊时;也有的是对家长的一种报复行为,在他被家长误解、冷落、打骂之后所进行的。对于这种原因的恶作剧,家长就不该就事论事了,而是要从根本上消除孩子的心理问题,以关爱为切入点。
·可以动怒,但不可动手。无论是谁,看到孩子在“惹祸”,总要火冒三丈的,当然可以立即制止孩子的危险或破坏行为,指出可能出的严重后果,但你不必用痛打的方式,因为这样可能会使孩子与你结下怨恨或产生报复心理。
·从正面肯定出发。如家长发现孩子用毛笔在精美的电视墙上“涂鸦”时,可先肯定他的想像力和绘画水平,然后再引导他:“你这‘作品’如果画在纸上,说不定什么时候还可以拿去参赛、展览,让更多的人欣赏呢!”如此等等。
·与孩子共谋“喜剧”。把自己也扮成一个顽皮的孩子,与孩子“合谋”一件“喜剧”,比如“爸爸”正在聚精会神的工作,你可让孩子悄悄地往他的咖啡杯中倒些糖,让他的惊喜变成大家的快乐等等。同时告诉孩子,搞“恶作剧”并不难,难的是为他人创造一些惊喜,演出喜剧及表达一份爱人之心。
·把“恶作剧”变为“实验剧”。“恶作剧”中往往包含着孩子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性,对于爱搞此项的孩子,你可要求他先把要搞的“恶作剧”内容用文字或口头表达出来,必须在家长的审批同意下方可“变通”执行。如孩子要往鱼缸中放烟头,那把一只小鱼单独放入一只碗中进行好了,看看鱼对烟丝的承受力究竟有多大,从而把恶作剧引导演变为“科学小实验”。
给孩子一片“破坏”的天空吧,小孩爱“破坏”,失去的只是可估量的价值,而得到的却是小孩一生受之不尽的无穷财富——思考、创造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