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宝宝生病了,妈妈们紧张又心疼,一看完病往往会让宝宝赶紧吃药。大家可先别急!宝宝服药时间有讲究。如果服药时间不对,不仅药效发挥得不好,还可能伤害到宝宝的身体哦!那么宝宝生病了,吃药应该是饭前还是饭后好?
宝宝生病了,妈妈们紧张又心疼,一看完病往往会让宝宝赶紧吃药。大家可先别急!宝宝服药时间有讲究。如果服药时间不对,不仅药效发挥得不好,还可能伤害到宝宝的身体哦!
服药有几个阶段
很多药品的医嘱和说明书上都会标注着“一日三次,饭前(饭后)服用”。妈妈一般都会理解成是按照每天吃饭的时间来吃药,孩子吃饭前(吃饭后)就得服药。大错特错!服药的几个时间段和我们一般认为的可不一样,下面赶紧来了解一下吧~
1.“一日三次”≠“一日三餐”
所谓“一日三次”,指的其实是每隔8个小时吃一次药,间隔时间一致。这样的话人体的血药浓度就能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不仅能够减轻吃药多所导致的不良反应,而且便于药物更好的发挥作用。例如头孢类的抗菌药物,就需要一日三次服用。
但严格遵守8个小时的间隔来吃药,可能会违背正常的作息,尤其夜间起床吃药比较难。所以可以根据药物的特点以及平时的生活习惯,进行合适的调整。
2.饭前饭后要严格区分
按照饭前饭后来简单划分服药时间,其实并不是很准确,严格来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空腹服:是指饭前一小时或饭后两小时吃药,有时指在8到10个小时未吃东西的情况下吃药,这样可以避开食物的影响,让药物顺利进入小肠,迅速发挥药效。
空腹8到10小时一般是晚上临睡前到早起这段时间,适合吃让人犯困的药物。此时,人体血钙浓度较低,哮喘之类的疾病容易发作,所以也适合服用相关的药物。
(2)饭前服:是指在吃饭前半个到一个小时服药,能够让药物尽快进入肠道并被吸收,减少食物对人体循环吸收药物的速度和程度(生物利用度)的影响。
胃黏膜、肠粘膜保护剂,例如蒙脱石、硫糖铝等等适合在饭前吃,因为此类药物进入人体会分散并在消化道形成保护膜,如果吃饭时或饭后吃,药物会和食物混合,发挥不了作用。
(3)吃饭时服:吃饭的时候适合吃能够及时发挥药效的药物,可以防止药物受到胃酸的影响。
(4)饭后服:是指吃完饭30分钟后再吃药,主要目的在于减少药物给肠胃造成的刺激。
需要吃饭时或者饭后服用的药物,除了因为可以减轻药物对肠胃的刺激,还可能是因为食物中含有的脂类能够利于药物的吸收。例如鱼肝油脂类脂溶性的药物,可以溶解在食物所含的脂肪中,所以饭后吃更易被吸收,提升药物被利用的程度和速度。
3.服药需要参考生物节律
生物节律指的就是人体各项生理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周期性的变化,以日为周期发生的变化叫作昼夜节律。服药的时间,除了要注意以上两种,还需要考虑到昼夜节律~
早起吃药:即在早上起床后吃药。有些药物早起服用效果好,例如激素类药物,适合早上7、8点吃。
睡前吃药:就是指在睡前30分钟服药。抗过敏药、大部分平喘药等,都适合睡前服用。
专家指出,孩子生病时,不论是用药、还是用保健品,都应尽量简单,避免药物间相互作用。“如果孩子用药后不适,家长要把孩子吃过的所有药和保健品,都带给药师看一下。”
1.尽量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购药。药物选购环节必须谨慎,不听信别人的“经验推荐”。
2.用药尽量简单,少用复方制剂。假设只有复方制剂,要看清成分,避免重复用药。
3.不随意加减药量。有些药物必须达到一定血药浓度,才能发挥效用。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老话说得没错。
4.部分止咳类药物含有可待因成分,具有成瘾性。且咳嗽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是否要用止咳药,请咨询医生。
5.严格按照说明书的用法、用量,不要“发明创造”。“我曾遇到一对父母,直接把干混悬剂倒进孩子嘴里,再喝水润一润。结果,孩子呛喘了。”周佳药师说。
此前,中央电视台还曾报道过,家长直接喂孩子吃泡腾片,导致孩子窒息死亡。
6.吃药不哄骗。有些药物口感略甜,家长骗孩子“是糖”。这可能导致孩子信以为真而偷吃,造成用药隐患。在此提醒父母,家里的药要收藏好,放在孩子接触不到的地方。
7.选对喂药时机和工具。可以将药物、服药工具(有量度的滴管、针管)储存在一个颜色鲜艳、有卡通图案的容器中。在孩子情绪较好时,提前告知要吃药了。然后在孩子面前,取出、准备药物。随后,搂过孩子,鼓励其服药。可以在用药前喝一口糖水,并允诺用药后,可以喂颗糖。
不强迫孩子用药,如捏鼻子喂、强灌。这会让孩子产生强烈逆反心理。也会增加父母的受挫感。
8.对症处理的药物,酌情选用。孩子吃药次数多,服药难度就double。这些药“可能”让孩子舒服些,但不会缩短痊愈时间。
9.不要轻易用果汁、牛奶就药。请咨询药师后再决定。有些父母推荐,可以把药混在奶粉、辅食、果汁中,喂给孩子吃。
这样做风险很大。一方面,食物、果汁、牛奶和母乳可能与某些药物成分反应,影响药效。另一方面,若宝宝把食物和怪怪的药联系起来,可能厌乳、厌食。爸妈千万别给自己挖坑。